管理自己|自助 - 草稿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特别是遇到超出自己能力圈的事时,很容易令人陷入悲观情绪。
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人活着,只要有思维,欲望总是存在的。不同的是,有的人能识别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欲望。需要是指一个人生存的刚需,水、空气、食物、衣物、尊重等等,这些都应该被满足,不然生存就有问题。但欲望不一样,比如说我有水喝,但我不喝,我要喝依云;我有包包,但我只要Gucci的;我有车,但我还要特斯拉;我有1室1厅,但我想要3室2厅。无论欲望是大还是小,人只要有欲望,就一定有不能被满足的,欲望太多是让人焦虑的根源之一。
刚才说到“需要“应该被满足,可是有时也未必会被满足。比如在特殊时期,当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人们会陷入悲观的泥潭,甚至无比绝望。同样的,“被尊重”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当不被尊重、且经常发生时,这个人也会陷入自卑、无助、悲观、抑郁。
别以为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不是这样的。就在当下,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可能就身处基本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环境,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工作学习中。
我们悉怕无法改变大环境,也无法立刻改变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只有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改变行为方式,积极走出悲观情绪。
我很认同下面这个观念:
助人即助己。
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回馈”。在一个多月前,张鲁同学利用自己擅长网络购物的特点,居家通过网络找到了购买渠道,并垫付了货款,帮助多个已经快“断粮”的老年人买到了物资,每个被帮助的人都感动不已。后来,在母亲节那天,里面的一些人主动发消息给她,况她“母亲节快乐”,并且还会经常沟通互动,表达自己的情况正在逐渐好转。这些反馈使她惊喜,同时也让她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被看到了。为什么最近她总是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我想这跟她的选择有巨大的关系。
同样的,我还有好朋友主动申请做了志愿者,我相信她得到的“精神回馈”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在这段时期内属于“精神物质极为富有”的一类人。
所以,帮助别人,就是把自己的价值传递出去,既让人获得帮助,还能让自己被看见,走出悲观情绪。在冰天雪地中,伸出双手、拥抱彼此,在温暖别人同时把自己也融化了。
无论基于什么角度,助人、利他行为是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里自救的一种行为选择。
安利一篇深度好文:
如何自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