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读书· 推文汇总日更好文墨海

读《打造第二大脑 》,让你更聪明

2024-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结子青莲

《打造第二大脑》作者蒂亚戈·福特是一位美国作家、顾问和个人知识管理专家。他提出了名为“第二大脑”的数字知识管理系统,帮助人们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信息。他的方法受到了包括大卫·艾伦(GTD方法的提出者)和赖德·卡罗尔(“子弹笔记”的提出者)在内的知识管理专家的一致推崇。此外,他的文章也被发表在《纽约时报》、《大西洋》和《哈佛商业评论》等知名杂志上。

作者在书中指出,头脑的价值在于创意而非记忆,所以不必浪费我们大脑有限的CPU去储存信息,将储存工作交给其它工具来完成。把如闪电般略过的灵感当即就用手机、电脑或者便签等(即我们延伸出去的第二大脑)便捷的设备记录下来,并放到合适的分类之下。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随时种下灵感的种子,静待创意花开。

一.  第二大脑的超能力表现如下:

1.  推动抽象思维的具象化。第二大脑促使抽象思维视觉化,无论文字、图片或语音或闪现的灵感,皆能转换为可操作的知识单元,模糊概念经此转化为清晰、可塑的信息块,便于重组与创新,超越传统记忆限制。

2.  思维融合器促进跨界思维的碰撞,不同领域的素材汇集一处,催生新奇联接与创意。不论是古典哲学与现代网络文化,抑或娱乐片段与学术研究,在此系统下自由融合,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意火花。

我们可以尝试将各种不同的想法随机排布,直到机缘巧合新的灵感浮出水面。初始素材的多样性越强、个性化越突出,可能催化出的新关联就会越具开创性。

看到这里我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正准备写一篇小说,我们可以把准备好的若干素材和相关的其它资料写在不同的卡片上,或者用电子卡片,就像洗扑克牌一样将这些卡片随机组合,然后看看会得到什么,也许出现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新奇或者匪夷所思的创意,就此创作出一篇出人意料的小说来。

3.  长远规划助手作为生活点滴与灵感的档案馆,第二大脑为长期决策提供丰富素材,让时间成为创意的催化剂。

4.  观点塑造者通过持续累积与反思,第二大脑帮助个体形成独特见解,在日益重视个人品牌与内容营销的时代,为个人影响力添砖加瓦。

当我们在创作之路上遭遇瓶颈时,可能并不是能力欠缺,也不是创意枯竭,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可用素材比较匮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灵感之泉几近干涸,那就需要发掘更加深厚的源头活水——各种案例、图示、故事、数据、图表、类比、隐喻、相片、思维导图、谈话记录、文摘等等,通过这些来激发出我们的灵感和独特的想法、观点。

二.  如何选择笔记应用:第二大脑的神经中枢

1.  第二大脑所用的工具:第二大脑是所有信息交互工具的集合,包括待办事项清单、日程表、电子邮件、阅读器等。其中作者比较推崇的一类核心软件是数字笔记应用。此类应用五花八门,从智能手机预置的免费记事本到各种第三方的个性化应用,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喜欢用简书做记录,每当有好的想法或看到需要留存的资料时,甚至做的离奇的梦都趁着脑中记忆深刻时随时记录下来,我有几次半夜梦醒时马上就记录。我打开手机上的简书APP,点击新建文章,用文字或者语音转文字将想法记录下来,资料则可以复制粘贴进去,然后保存成私密文章,方便以后随时查看。我有几篇小说都是在梦境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这些素材成为我小说创作的宝贵矿藏。

2.  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识记、联结、创新。从信息记录到思维联结,直至创新产出,第二大脑逐步演进,不仅提升个人记忆力,更成为推动思维跃进的引擎。通过它可以让我们之前捕捉到的各种想法彼此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3.  第二大脑的第三层次及其终极用途是创新。第二大脑中积聚的海量资料为我们开拓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勇气与动力。

三.  记忆的  “信管法则(CODE)”

信管法则的重点是四步法: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对于构建第二大脑,四步法既是入门的方法,又是长期的策略,它指导构建与运用第二大脑,确保信息处理高效且富有成效。该法则跨越时空界限,适用于任何领域与个体,是通往深度学习与创新的桥梁。

 1.  抓取,让笔记更“走心” :现阶段,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我们捕捉信息的方式往往很随意。在这里作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对策,就是仅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也就是信息的重点,用以提纲挈领,并将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这样就解决了信息孤立化和碎片化的问题。

重磅信息,是指能够直击你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些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构思、最颠覆常规的异想或者是最妙趣横生的设计、最富于潜力的创意。当我们遇到它们:也许是一段文字、一幅图案、一句引言、一桩事件时,隐藏起自己的理性思维,也不要追根究底,只遵从自己当时的感觉:快感、好奇、困惑以及激情,马上将它们留存下来。

2.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信息对于推进手头的项目将会有什么助益。我们以行动为导向,看似纷繁芜杂的信息流便会从根本上得以精简。兼具可行性和相关性的信息毕竟很少,这实际上就提供了一个有效过滤冗余信息的筛选标准。以行动为导向将会让自己的思路变得无比清晰,因为收集的所有内容都带有明确目的性,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了。

3.  提炼,萃取本质:每一个想法都有其所承载的核心思想,有它的精髓所在。有时候,对于某些深邃莫测的洞见来说,一两句鞭辟入里的凝练之语往往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赘述。

当我们在记录笔记时,不妨随时想着如何记录才能更好地帮到自己,带着这个问题记录时将会引导我们为制作的每一份笔记做好额外的注解: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些?此刻的想法是什么?关注点在哪里?

4.  表达,成果展示:上面的所有步骤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就是将我们的思想、经历和知识与他人分享。自身不具备价值,也不生产价值的知识是没有灵魂的,所有的光说不练都是假把式。

知识库建设

1.  私人知识库:及时将脑中蹦出的灵感、金句、想法记录下来。

2. 创建知识库,向思维活动索取“复利”:知识资本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来自内心世界。外部知识可能包括:

• 亮点:书籍或文章中极富见地的段落;

• 引文:播客或有声读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 书签和收藏夹:迎合你个人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帖子的链接;

• 语音备忘:在移动设备上录制的备忘信息;

• 会议笔记:有关会议或电话沟通内容的笔记;

• 图像:具有启发性或趣味性的照片或其他图像;

• 启示:参加课程、会议或演出时取得的收获。

3.  在收集外部知识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往往会萌生出新的思想和感悟。这些当然也值得记录下来,它们包括:

• 故事:你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无论当事人是自己还是他人;

• 见解:对于某一话题的浅显认识或深刻领悟;

• 记忆: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

• 反思:记录在手册或日记中的个人思考;

• 冥想:随机浮现在脑海中的所谓浴室灵感。

信息抓取的标准

1:是否具有启发性。

2:是否具有实用性

3:是否具有个性

4:是否具有新奇性

信息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

总结而言,通过培养敏锐的信息感知力、系统性的组织习惯与深度的自我表达,借助“第二大脑”这一强大工具,我们不仅能够克服创作瓶颈,更能激发无限创意,实现知识与灵感的复利增长,成就非凡之作。由此产生1+1>2的效果,由量变向质变过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