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
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你的现状是过去所有大大小小选择的结果。高考之后选专业选大学,大学毕业之后选工作,到了一定的年龄选择陪伴一生的伴侣,甚至于就算你什么都不选也是一种选择。
纵观我过去的选择,有的选择坚定不移且至今都不曾后悔过,而且相信未来也不会后悔,作出这些选择现在想想都觉得当初的自己是明智的,因为没有它们就没有现在的我;然而有的选择毫不掩饰得说现在的的确确是后悔的,有时候还会对自己说要是当初怎样怎样,现在就会怎样怎样,自己知道时间回不去,生活也不会给你重做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是一副自欺欺人的安慰剂罢了。然而反思的时候,那些现在后悔了的选择无一不是因为没有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所以我深刻认识到,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实质上就等同于提高选择的质量。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让你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着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正确的价值观取决于脑子里面有没有足够多的清晰的概念和方法论。如果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掌握的概念还不够多不够正确,自然也不能形成正确、清晰的判断。当初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获取的信息根本不足,首先是片面理解了这个行业,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其次是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别人觉得这个行业热门就去读了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去搜集更多的信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的情况下,接触到专业的实质性内容之后,才发现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当然,生活有时候并不会迁就你,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你的价值观越正确,选择质量越高,做出选择之后的方向就越接近你人生的正轨。
现如今,剩男剩女一直是大家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我们说很多人之所以剩下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他们一直在挑:长相太丑不行!个子太矮不行!人太无趣也不行!收入低不行!学历差不可以!......乍一看,每一个要求好像都很普通,但是罗列了这么一堆,最终始终遇不上符合条件的那个人。而那些没剩下的人为什么就那么容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呢?是因为他们的思考的模式是这样的: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看到了么,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更深层的方法论,就是添加必要的条件。
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
回到前面举的例子,剩男剩女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考虑了太多不必要的因素,对于那些必要的条件却充耳不闻,打个比方说,一生的伴侣对于你来说最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具备能跟你共度一生的特性或者说品质吗?身高学历相比这些特性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另外一个方面,做选择的时候干脆忽略了那些必要的条件,把眼光钉在不必要的因素上,更容易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甚至错过最佳的选择时机。因为有时候必要的条件只有一个,满足了这个条件,其他的就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现在想来,毕业的时候对自己的定位仍然不够清晰,选择工作的时候把眼光钉在了“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上,没有去尝试更多的可能,也错过了更多的机会。
并非没有选择,而是不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
文章的开头也说了,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选择过于艰难,害怕改变,喜欢维持现状,觉得这样比较有安全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但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去改变,又怎么可能遇到更好的风景呢,又怎么会连接上意外的好运和惊喜呢?在这一方面,其实我挺矛盾的,一方面,我害怕改变,怕自己改变之后情况会变得更糟(比如说2016年自己打算换工作但迟迟没做行动的时候),但另一方面我又期待改变,喜欢尝试一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加入一些仪式感让生活变得不一样,喜欢了解不一样的想法等等,然后我就思考到底什么原因会让我害怕改变呢?现在想明白了,其实是不敢承担选择之后的后果,同时也因为我觉得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作为支撑,简单来说,还是因为没想明白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但现在想清楚了,首先,人格的独立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对自己的选择独自承担后果,如果连自己的选择都没有承担后果的勇气,何谈人格的独立呢?其次,相信自己的判断,想清楚了就去做,结果最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因为你的选择是建立在清晰的价值观上,而不是盲目跟随,人云亦云。正面的积极暗示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通过记录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记录的习惯,阅读的时候通过写想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刚开始订阅专栏的时候,通过留言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冥想的时候通过备忘录来记录自己的冥想体验,每个月月末通过年度计划复盘来查看计划的完成进度,啊之前还建立了自己的反思录,不过这个习惯没有坚持下去,是时候该重新培养起来了(通过每日总结来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前两天刚决定要培养起记录形成日记的习惯,就是每个周末做一次周计划,每天晚上睡前做第二天的任务列表。这个习惯刚开始实行两天,发现两大好处:一是在列计划列表的时候就相当于给自己的任务来一次梳理,在大脑里面形成一个大概的解决思路;二是一定程度上拯救拖延症患者。
这些记录习惯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大脑的思考路径看得见,同时也方便日后复盘,不断锤炼元认知。同样的,从笑来老师那里受到的启发,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来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准备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方法和步骤是这样的:
1.面对任何一个选择,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2.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分;
3.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必要,要么没必要;
4.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5.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的时间重新仔细过一遍。实际上,面临的选择的重要性越大,越要重复多次。
按照这样的一个步骤,我近段时间的工作选择的问题似乎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方向,我把几个关乎到工作选择的因素罗列了出来,比如专业对口,工资待遇,文化氛围(也即环境因素),稳定(周末及正常节假日),发展平台,兴趣这六个因素按照其重要性为其打分排序,然后再筛选出必要条件,最后确定出两个方向,同时给这两个方向设定时间节点,尽早做准备。这就是我初步的思考,相对之前的迷茫不确定清晰明朗多了,起码有了具体的努力的方向。
记录的习惯让我们得以回顾,得以反思,有了回顾和反思就会有改进,有提炼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坚持记录,相信时间的力量,做时间的朋友,最终的惊喜你一定看得见。
注:文章题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