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最怕听到的是这三个字……
周二,我带着孩子去医院打疫苗。在妇幼医院,医生会要求孩子先做体检,在儿童保健科经过检查和评估之后才给打疫苗。
这一次也不例外。
做完体检后,医生询问了一些孩子的情况,皱起了眉头。她让我再带孩子去另一诊室做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检查。等这一切做完后,医生拿着结果报告单,对我说:“你孩子各方面发育都比同龄孩子迟缓,得去做康复训练。你回去赶紧和家里人商量一下。”
我打了电话给老公,事实上我想要的只是个心理安慰。尽管我对孩子的情况早已有心理准备,但是我还是感到了压力,而这种压力通过电话传染给了老公。他开始认为我悲观,想太多了。最后,我们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电话只是让彼此更加烦恼罢了。
孩子一岁半了,纠正月龄一岁四个月。已经做了不止一次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了,没有哪一次是合格的。半年前,我听到医生对我说,如果不早点训练,孩子可能会发育越来越迟缓时,我整个人懵了。对孩子的怜惜、愧疚,还有焦虑和担心,一起占据了我的心。
我的孩子是32周早产,出生时身体各种指标都不合格,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我还没来得及看他一眼,他就被紧急送到保温箱去了。17天后,我和老公、婆婆接孩子出院,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孩子。他体重只有四斤,那样弱弱小小,被包裹在棉毯里,沉沉地睡着。他回来的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差不多每隔一会儿,我就要起身去看他,看他睡得好不好。同时,伴随着失眠的还有无法排遣的焦虑。
我担忧他,感到自己压力很大,因为他本该是在我肚子里的,现在却提前出来,我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妈妈这个角色。想到出院时医生在报告单上的话,我也担心孩子的身体,我甚至担心他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的状况。我的心时刻被吊着,惴惴不安,无法落地。
两天后,孩子因为黄疸偏高而不得不再次住院,那天我感到自己担心的又变成了现实,简直无法接受孩子又离开我身边。当我看见小小的瘦瘦的像一只小猫一样的孩子,脱光了衣服,躺在蓝光箱里照蓝光时,我的情绪一下子崩溃了,在那里多呆一秒都是折磨。我甚至不能踏进那个病房,因为看到那幕景象让我产生了可怕的联想——我的孩子就像电影里被科学家拿来做实验的小动物,那样无助和可怜,可我什么也不能做。压力之下,那晚之后,原本充足的乳汁也突然消失了。那个月子,我过得很艰难。每天仿佛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害怕它掉下来。如果不是在微信上和自己的姐姐妹妹倾诉,我想我真的会抑郁。
于是,我对孩子的变化特别敏感,哪怕他不经意地哭了一声,我的耳朵就竖起来了,神经无比紧张。我最害怕听到他哭,他哭泣的每一声都是一根刺,戳在了我身上。那几个月,除了上厕所,我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总是如临大敌。带着孩子回娘家也是如此,哪怕他在摇篮里睡觉,我也坐在他身边,哪里也不会去。妈妈于是说:“你也出去活动活动,不要老是守在他身边。”可我就是不能放心啊。
心中的焦虑感一直延续到孩子半岁之后。我发现孩子在小心翼翼的照看之下,身体比我原来料想的好。他能吃能睡,半岁之中,没有生过任何其他的病,连小感冒也不曾有。看到他渐渐长大,身高和体重也赶上了同月龄的孩子,我心里说不出的安慰。因为母乳没有了,吃的牛奶,一开始我还很愧疚,觉得亏欠了他。后来看他长得一点也不比别的孩子弱,才渐渐不那么自责。
然而孩子运动方面的发育始终比同龄的孩子晚一些,在老家并没有去做过全身的检查,我也以为随着孩子的月份增长,他就会慢慢赶上来,就像他的身高和体重一样。
今年2月份,我回到了长沙,开始上班。在妇幼医院,第一次听到医生把孩子的情况说得如此严重时,我感到从前那种焦虑感又回来了。
当时马上决定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虽然身边人手不够,虽然那时候上班很忙,但总要腾出时间去接送孩子和婆婆。直到后来,婆婆熟悉了来回的路,有时候我便不再送。除了孩子的奶奶说随我来定之外,没有几个人支持我这种决定。连我爸妈也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举例子,说两三岁还不会走,后来不也照样可以走之类的话来安慰我,然后说这种康复训练就是医院来哄你钱的,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话我听了很难受。
我感到自己孤立无援。
孩子的爸爸呢?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没法经常回家,平时没有多少时间在我和孩子身边。我们就是非典型的丧偶式婚姻。在那些日日夜夜为孩子揪着一颗心的日子里,我也渴望孩子爸爸跟我一起分担,或者帮我缓解焦虑。但更多时候,空间上的距离只让人无可奈何。电话里的诉说,往往徒增误解。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心路上的暴风骤雨全打在自己身上,只看着别人都在阳光明媚里说笑,而我就在暗夜里独自行走。
在关键时刻,我需要孩子父亲的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令我更难过的是,他的想法也和孩子外公外婆差不多,并不认同去医院做训练这件事。
我还是执意如此。因为我不想将来等到孩子真的不可纠正时才来后悔。
一个月后,医生的评估是孩子的发育还是不达标。但我心里已经有了底,首先是孩子的奶奶天天陪着他去做训练,对孙子的问题重视起来了,回来也会给他做练习。老人家在观念上有一个改变,这东西比钱更重要。另外,我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最开始我根本没有完全寄希望于每天2个小时,每周5次的训练。接下来,我看到孩子自己渐渐在进步,他爬得越来越好,也能坐得稳,甚至可以靠着东西站一站了。我知道他在进步,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这一次检查,听到医生的建议,我没有再像上次那般焦虑不安。是的,我知道自家孩子的状况,不想杞人忧天,更不想掩耳盗铃,我需要的是一种明确的行动:我该怎么做?我也太知道父母缺席的放养式育儿是怎么回事了。谁会注意他的成长曲线,谁会关心他能说几个字,或者什么时候可以走路之类。我可以称之为顺其自然的智慧,可惜的是,成妈妈的我再也无法面对孩子的问题“顺其自然”了。那种做法,说到底,不过是不作为罢了。
在一个父亲经常缺席的家庭里,作为孩子的妈妈,最不想听到的话有这样两种:
一是,你这当妈的这样,孩子以后(像你)肯定没出息。
凭什么这样说呢?当个妈妈不仅管天管地,还要负上孩子教育成败的全部责任。当父亲的凭什么就可以远远站在另外一边,伸手叉腰来指责呢?
二是,你就是想太多,瞎操心。
比如,缺母乳的新手妈妈犹豫着不知道到底买哪一种奶粉给孩子,担心孩子一不小心喝了假奶。比如,妈妈看到网络上爆出的关于孩子的安全问题,什么拐骗啊,性侵害啊,校园霸凌啊,就想着如何教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孩子大了,渐渐可以吃饭了,白天就蒸个鸡蛋来咽饭怎么能得到全面的营养,得给孩子辅食加些不同种类的蔬菜、肉类,还要告诉孩子奶奶怎么做 ……凡此种种,很琐碎,却是每天生活的例常。可是,爸爸的一句“想多了”真的很打击妈妈教养孩子的热情。
而妈妈需要的是什么呢?理解,支持。我知道他难以有机会从行动上和我一起为孩子做点什么;但我需要支持。这样,在遇到育儿问题时,妈妈至少会有更多信心。在育儿这条路上,妈妈得不到家人理解的行动,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的孤单旅程。有时候,这竟然更像是一种抗争。
是不是想多了,现在定论为时尚早。
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对孩子的种种关注或者担忧,最先渴望得到的回应——绝不是“想多了”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