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欢喜缘
今天看到推送,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了这句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夔关属今四川省。这首诗在1937年,川军出川抗日动员集会上念出来时,全场热泪潸然。
在那个悲壮的时代,上演着一幕幕悲壮的故事,人间大爱天地变色。
1937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三天后。当时的“四川王”刘湘致电蒋介石,在全国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军阀中,第一个要求请命抗战。“四川愿意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粮食若干万石。四川的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给国家。”
在此后的全面抗战之中,300万川军出川抗战,伤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由于四川这个"大后方"是"陪都"所在地,负担巨大。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30%以上。
日军的飞机常常对四川进行轰炸。“躲警报”是当时四川百姓的日常。长江江面、重庆城区,各个地方炮火连天。船工们穿着草鞋弓着腰,喊着川江号子运送物资。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仍然倾尽全力的拼命种粮、做工、出劳力建机场……各种方式支援前方……
每次读到看到那段历史,都让我心潮汹涌。那么多的可歌可泣,那么多的悲壮,那么多的团结。那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他们和他们的事迹,没有,也不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他们全都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激荡着,翻涌着,鼓励着,开创着。
我们敬仰着英雄的精神,继承英雄的遗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