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1模型,提升思维表达力读书学习积累待整理学习提升

模型94:框架效应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14人  zerocards
【模型名称】

框架效应

【模型说明】

“哎,这个垃圾桶怎么这么满了!”
“亲爱的,你方便下楼时顺便把垃圾桶倒了吗?”

这两种说法,你更想听那个呢?

虽然本质上是一样的意思,但当表达方式不同时,我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心理学上将之称为框架效应。

获得诺贝尔奖的丹尼尔·卡尼曼在20世纪80年代与他的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拿出了两种消灭瘟疫的方案以供选择。

在600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选择方案A能救200人的性命;
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

被问者多数选方案A。

可是当换了种说法:

选择方案A会死400人;
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无人会死,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都会死

被问者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方案B。虽然这两种方案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存活和死去的人都一样。但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被问者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再看另一个例子,研究人员拿出两种肉:98%无脂的和1%含脂的,询问那种更加健康?

被问者大部分都选择了98%无脂的,即使事实上它含有的脂肪是第二种肉的两倍。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股价下跌被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作“善意”,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一名阵亡的士兵是个“战争英雄”,大屠杀是“种族清洗”,同样一块面包,会被说成是基督“象征性的”或“真实的”躯体,成为一种信仰。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比如,在购买一辆二手车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行驶里程上,而忽视了发动机、刹车装置和内饰的状况。因此我们的购买决定会受到行驶里程的影响。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全面观察所有方面。换成另一个框架,我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决定。

结论:你要意识到,当你在做决定时,你应用了什么框架?当他人在向你传递某种讯息时,他应用了什么框架?

【模型来源】

《清醒思考的艺术》

【问题】

这个模型给了你什么启发?是否可以说一个曾让你上当的框架?


**注:模型来自于《清醒思考的艺术》,该书讲述了一些人类常见的思维错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