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语文 语花沉思和哲思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中的陶冶概念13

2020-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苹果树
无忧角拆三的打入

6陶冶的历史性

有教养的人:经过某种陶冶的人

历史回顾: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所谓的有教养,在古希腊是以Kalokagathie(身心健全,善美合一)为代表,古罗马人则把Dignitas(高官、高僧)作为有教养的典型,而在英国则称为绅士。

陶冶理想

陶冶理想有其方式上的区分:一是根据地位的不同(骑士、牧师、僧侣、市民);二是根据一定的精神交往圈子(政治家、艺术家、诗人和研究者);三是依据所控制的领域(艺术一体育培训、经院哲学的知识和能力、语言一文学的陶冶,技术一自然科学的能力);最后是根据陶冶机构的性质来划分(文科中学、沙龙、大学等)。总之,陶冶的理想意义在于获得某种社会认可的形式和自我控制力。此外,其意义还在于通过练习,使陶冶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尽管似乎一切都是天生和不可改变的。(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某些部分无法改变。)

有时,一个民族将陶治的理想目标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并使它具体化,这样,就出现英国绅土和法国人有教养和言行一致的仪表,而在德国,陶冶理想从未发挥过它的潜移默化之效用,因此德国人才显得如此的粗野和蛮横。德国式的陶冶理想,只对某些人有用,却从未在广大人民中生根开花。(雅斯贝尔斯这里批判了德国教育。)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陶冶的后果作为一种要求社会特权的资格。在埃及,能进希腊语文科中学习的人,单凭其文凭就有资格当政府要员,因此人们总要在表格甩填上受过文科教育等诸如此类的话。而在古代中国,经由考试中举就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成为政府的官吏。在德国,有教养则意味着拥有高级学校的毕业证书,而在过去,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证书才享有这种荣誉。没有毕业证书,一方面表示未达到一定的学术陶治,而另一方面则意昧着不能从事某种职业。

(陶冶在这里指的是大学教育,雅斯贝尔斯揭开了文凭制度的真实面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