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以内的书无可读?(上)
今天浏览百度新闻,看到一个人的说法,中国近二十年内出版的书没什么可读的。言外之意是中国近二十年内出版的新书都是糟粕(不包含再版、加印书籍),没什么必要去读。然后配了他自己读书的几幅图,无非是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里面的经史子集罢了。
这种言论当然是大言不惭啦!一个人的好恶怎么能代表所有人的好恶呢?经史子集是好书自然是不假了,除此之外没有好书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1978年那场持续的动乱结束后,我国的领导人们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也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版界大概持续了二十几年的辉煌时期,一大批优秀的著作出版出来和广大人民见面。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文化神圣的年代,文化界、出版界、印刷行业都严格把控书籍的每个流通环节,这是我们现今社会所缺乏的一种精神。但这不代表两千年后出版的书全部都是垃圾。
我自己是一个文科生出身,喜欢读书,读的书也不少。那个作者说的书很多我也都有。但这种重叠更让我能够去反驳他的无知。单单不说中国近些年翻译出版的外文著作,有很多是当年那个年代不可能引进的。就是中国近些年自己人写的书,很多都能称为是巨著吧。
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正史,但它做到了普及历史知识,重新燃起了一波历史热。让更多的人从历史小说的阅读,跨进了历史著作的钻研中,这就是很大的成就!
岳南先生写的《南渡北归》,将民国、新中国学者的求索与国家的挣扎、困惑、波折、重生融为一体,将我国的民族精神与信仰做了一次全景展示,这种书难道不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种空话更来的实际?更来的直接?更来的真是?这书不值得一读吗?
吴晓波写的《激荡》系列,陈志武写的《金融的逻辑、财富的逻辑》系列,江晓原写的《科学外史》,吴军写的《文明之光》等等书籍,都是近些年我国的作者在社会科学等方面写出来的佳作,这种书你不喜欢,不代表他没有社会意义。
而且一个真正能接触到高端科学与理念的学者,根本不会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二十多年里,我国在各行各业上都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就,这些成就都以科学专著,论文,期刊等等的形式流传着。二十年内的书不值得看?恰恰是这二十年的进步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我们要去学习。
故步自封,一叶障目,只能让一个人永远在井底的一小方天地徘徊,真正的智者,是真的能体会世事洞明解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