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有多高,你就走多远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好不到哪里去,相反,一些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安于现状的人,好像也坏不到哪里去。
当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人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明白,见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如果你还有梦想,那就要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会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
让我们一起看看,从吴军老师的《见识》我们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1.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科学家认为,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基因的传承和影响力。基因的传承是生命的延续,而影响力则是当我们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世界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正面影响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兴。
这种幸福的感觉,我在写公众号的过程中就体会过。虽然粉丝不多,但是每当有人说起我的文章给他带来的启发时,我那一天心里在都会充盈着一种幸福感。
人生是一条河,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这条河能够更宽一点、更深一点、更长一点。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要做到更宽,则是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2.不做选择的幸福
印度人无论是在婚姻上还是在职业上,所拥有的选择的自由都要比其他族裔少得多,但是在美国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整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其他族裔,而硅谷的印度裔CEO却占到33%,远远高于中国人及其他族裔。
在我身边的职场上,我看到每天加班的都是我们这些70后、80后的老人,年轻的刚刚工作的职场人大多是时间一到,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下班走人。是这些老人们工作能力不行吗?也不是,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职场中的骨干,在他们眼里,这些年轻人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是却缺乏钻劲,这山望着那山高。为什么如此,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有太多的选择,所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领导怎么看,而中年人即使是业务骨干,再就业不难,但是由于过去多年在没有选择自由的环境下养成的勤勤恳恳、责任意识强烈的职业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3.不要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人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
为了一两元的优惠,排队一个小时买东西。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块,上班时间干私活。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几分钟就刷一下微信。
为了省一元钱的车费,多花10分钟的时间。
……
习惯于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人,他们不仅在时间利用上没有效率,而且渐渐习惯于低层次的追求。当一个人的心思都放在捡芝麻上,那他就同时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
4.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中国家长普遍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国际级的大腕,比如《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也认为:一朝领先,一辈子领先。但是,我们要明白:人生是场马拉松。假如真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这个起跑线就是父母的见识。
而缺乏爱、缺乏规矩的人往往不懂得关爱别人,不懂得分享,因此会成为失道寡助的人,而这个世界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
即便是普通人,但凡知识面稍微宽一点,交际的圈子稍微广一点,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点,命就会好很多。
5.不做伪工作者
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工作多么多么辛苦,加班加点多么频繁,作为旁观者,我很想问问有些人:如果换一个人,做这份工作,是否需要这么多的时间?
因为,你可以看见他:
明明办公软件提供了一次性操作的功能,但是他不去学习,却偏偏要用很笨的方法手工操作。
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因为粗心,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弥补错误。
做事情之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试错来盲目寻找答案。
……
效率高低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如果每天忙忙碌碌,却不产生什么效果,那只能算是一个伪工作者。
还有一种伪工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没有那么重要,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该舍则舍。在一个时间段内,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6.10000小时的四个误区
10000小时定律是加拿大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你需要10000个小时的练习。
在这里要注意四个误区:第一,一万小时不是低层次的简单重复。比如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只是重复做容易的题,那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第二,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要学会总结、学习、向他人求教。第三,局限在自己的狭窄领域内,与外界不交流。第四,要发挥积累的效应,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实际上,当你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就某一技能死磕200个小时后,你已经超越身边的大部分人了。
7.三板斧破四困境
作者提供了一套破解一万小时误区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愿景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目标;有了目标,还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学着换位思考,回过头来三思,然后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如果不做记录,解决过的问题,第二次再出现可能又会花很多时间去解决,而且做记录的过程,其实是又思考了一遍。
8.职场的四个误区与四个破法
年轻人进入职场,都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是工作和职业分不清。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则是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即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为中心。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可以少受负面情绪的影响,避免用消极手段来应付工作。
二是把自己当作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就会少了主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
三是被语言激怒后乱了章法,这会让你脱离了工作的重点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四是疏于沟通,反而最终要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进行善后。
破解的四个方法:
第一,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
第二,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
第三,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第四,注重长期效益,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待当下的事情。
以上8种认知,是我从本书中抽取的对我有益的观点和方法,希望能够对你也有所启发,帮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