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8个财富小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丨《富爸爸穷爸爸》

2020-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琦琦爱读书

《富爸爸穷爸爸》的理论核心是「增加资产,减少负债。」

上一篇文忙就算了,为何我们还越忙越穷?概述了3种对金钱常见的误区。

本文则把很多知识点揉碎了并加以扩展,希望和小伙伴们进一步探讨书中的财富理念。

文章略长,但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 你的朋友,小金猪🐽

1.让收益跑赢通货膨胀。

20世纪爸妈出生那个年代,大家普遍习惯存现金,然后找个角落放起来。

后来,慢慢适应把钱存银行,通过储蓄获得一份安全感。

现如今,很多人依旧习惯把攒到的钱存进银行,只为获得一份安稳的低收益。

殊不知,储蓄的收益是很难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钱贬值的。

想让收益长期跑赢通货膨胀,最常见的是获取这3种资产: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获取工资收入;

购入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一、二线城市优质地段);

投资股票、指数基金;

不过,购入资产的钱一定要是至少3-5年不用的闲置资金。

生活中意外太多,预留一笔应急资金还是很有必要的。

2.你的房子不一定是资产。

国人都有「买房」情结。

由于城镇化推进,加上为刺激经济而放宽的贷款与购房政策,过去二十年,房价一路走高。

很多人通过投资买房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甚至每年光靠收租就能活得非常滋润。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很容易认为「房子」是资产,然后将赚来的钱绝大多数都投在了房子上。

但这只是表面,就好像学霸买本习题册考进了十强,你认为只要你买那本习题册也能进十强一样。

在这背后,是形势、决策、资源、运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按照《富爸爸穷爸爸》简单粗暴的定义:「资产」是把钱源源不断地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

「房子」本身不是资产,如果你利用「房子」创造出稳定的收入,那才是资产。

想想我们绝大多数人自住的「房子」,每个月不仅不给我们带来收入,还把钱从口袋里掏走了,与其说是「资产」,不如说是「负债」。

或许有人说,那等房子增值,卖了不就能带来收入了?

首先,除非你真的有投资眼光,否则,未来十年二十年,你的房子是否会增值还不好说,特别是三四线小城市。

其次,在真正卖掉它之前,你需要一刻不停地工作,来还上欠银行的贷款。

在「不知何时卖掉才能获得收入」与「提升获取资产的机会与能力」间,差的是时间成本、选择权力以及想象空间。

这不是说我们不要买房,也不是说,有房贷我们就不能投资了。

只是,你有足够的理财知识去减少「负债」,甚至将「负债」化为「资产」吗?

另外,背负房贷、车贷的你,真的有额外的时间与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财商吗?

在买房之前,我们一定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清楚。

相比装备,年轻人更值得优先投资的,是自己的头脑和经验。

3.奢侈品是富有的奖励,而非贫穷的遮羞布。

有钱人有很多奢侈品,所以我们也买,希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有钱人。

但我们不知道,真正的有钱人是在积累足够多资产之后,用资产带来的收益购买的奢侈品。

甚至这些奢侈品压根不是买的,是别人送的。

除非奢侈品能给你带来超额回报,例如你买了辆车,由此带来的合作成交收入远超过买车成本。

否则,我们将原本用来积累资产的本金去购买奢侈品,只会使资产积累的步伐减慢。

结果,富人资产越积越多,利滚利,雪球越滚越大,而我们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4.花钱的时候算上收益。

一杯奶茶,16块。

如果你把这16块作为资产积攒下来,它很可能会变成18块、20块。

也就是说,你为这杯奶茶花费的,其实不止16块。

5.不是有钱了才理财,而是理财了才有钱。

我们普遍都有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我现在没钱,所以不用学习理财。

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工作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攒下钱呢?

理财这件事,越早开始越好,这和我们本身有多少钱没关系,而和我们具体怎么处理钱关系很大。

如果你是小白,可以先读一读《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然后从学习定投指数基金开始。

这里推荐银行螺丝钉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6.你的头脑才是你最大的资产。

很多人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习。

他们看起来很忙,但在思考最重要的问题上偷了懒。

社会不是学校,不会有人在你犯错之前好意提醒你,只会在你犯错之后,用冰冷的铁鞭狠狠抽打你。

当我们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我们就没办法在嘈杂声中推开迷雾窥见真相,知道社会为什么要毒打你。

后续我会分享一些关于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书,例如《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思考,快与慢》、《终身成长》等。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抽空读一读,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遇见一只小金猪」,我们一起学习讨论。

希望在未来人生路上,在做出关乎自身切实选择的时候,我们不会再说:

「我这样做,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做。」

7.随时准备好颠覆以往的认知。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有句话说:

「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能读和写的人,而是那些不能学习、忘记、再学习的人。」

例如读书,我们在学校读书,通常是翻开课本,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出了学校,如果依旧按照这种方式读书,只会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认知天性》、《学习之道》,都会颠覆你对以往学习方式的认知,让你的效率成倍增长。

还有省钱,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长大后也常常为了节省几块钱牺牲更多的时间。

但比那几块钱更重要的,其实是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时间价值越来越高,让你的一小时能赚几百块,那区区几块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多接触一些不同维度的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加速变化的世界。

8.选择比努力重要,但选择本身就要耗费巨大的努力。

在股票投资领域亏损最多的人,往往是那些频繁进行交易的人。

他们很努力地研究K线运动规律,试图通过努力获得他们想要的结果。

但比这份努力更重要的,其实是选择。

选择相信被时间验证的真理,还是选择相信一夜暴富的假象。

可选择本身就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需要耗费巨大的脑力和精力。

不信你去读一读《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穷查理宝典》、《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如果你能全部读完并且深刻理解,那啥也别说,咱们交个朋友吧。

大多数人宁愿停留在表面的努力上,也不愿意在深度上投入更多。

9.拥有理财能力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机会,甚至可以自己创造机会。

当你对理财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很容易被外界消费理念所蛊惑。

商家会利用各种人性机制、数据算法,一步步诱惑你踏入买买买的陷阱。

结果,你的收入总是刚好只能支付上个月的账单。

这样一来,即便日后你发现了新的契机,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甚至认为这才是你想要的人生。

可没有理财能力的支撑,没有资本长期的积累,一切就只是空想。

你连试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如果你有厚实的家底,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10.直面你的贪婪与恐惧,用你的头脑支配它们。

乔纳·伯杰在《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中说:

「人们并非绝对按照经济原则去评价事物,而是根据比较原则或者参照点来评价事物。」

打个比方,相同功用的吹风机,一个标注「原价220现价150」,另一个直接挂牌140,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内心的贪婪而不是理智促使我们做出了决定。

再比如说恐惧,面对一项新的工作挑战,你非常害怕自己做得不好。

在踏踏实实做出行动之前,你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纠结自己能不能做好」上。

富爸爸对小罗伯特和迈克说:

「我只希望你们有机会避开由恐惧和欲望组成的陷阱,按照你们喜欢的方式利用恐惧和欲望,而不要让它们控制你们。」

11.绝大多数人都只想在15cm的地基上建造帝国大厦。

成长需要量的积累。

按照詹姆斯·克利尔对「潜能蓄积期」的说法:

「我们努力的显现成果往往是滞后的,或许在几个月后、几年后,我们才会意识到之前工作的真正价值。」

然而人们往往在成果显现之前,就挣扎着选择了放弃。

马云说: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听起来是一句鸡汤,但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你就不会寄希望于一些速成班,然后被自己急于看见成果的焦虑给打败。

如图所示,成长的显现,往往是厚积薄发。

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在50岁之后获得的。

12.风险无处不不在,学会驾驭风险。

物理学上有一个「熵增定律」,「墒」是指体系的混乱程度。

简单来说,一个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化,也就是最混乱无序的状态。

这是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之一。

想要对抗熵增,就要让系统保持开放,甚至是远离平衡态。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是要开放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从舒适区中走出来,拥抱更多的不确定。

我们还年轻,年轻的时候不折腾,啥时候折腾?年轻的时候不经历失败,还指望年纪大了再摔在坑里?

当我们从心底接受了「有风险才是常态」,我们才可以更理智地用我们最大的资产——头脑去驾驭它。

长此以往,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直至某天,生活中大部分问题都已难不到你。

这时候,你就做到了《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中所说:

「富人大于他们的问题,穷人小于他们的问题。」

13.为学习系统知识而工作,这样你可以升级为资源的配置者。

刚毕业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找一门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把专业学精。

学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考虑往管理方向走,因为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收入。

本质上,是从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资源的配置者。

如果你不是出于使命感,一心想在专业内深耕,那你对于工作的认知,就应该是不停地学习系统性的新知识,然后努力让自己成为资源的配置者。

这里的资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信息、流量、金钱等。

对于罗伯特·清崎来说,他为了学习国际贸易去做了船员,为了学习领导力加入了海军陆战队,之后入职于施乐公司成为了一名销售。

除此之外,他还在富爸爸公司的不同部门工作过,也做过餐厅服务员、建筑工人、仓库保管员等。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财商中所包括的会计、投资、市场、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在把相关知识学得差不多之后,他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如果你不满足于稳定工资,就可以和罗伯特一样发挥长远眼光。

相比薪资高低,更重要的是你能从工作中学到什么。

14.除了培养才华,还要学会销售。

我们普通人可能做不到像罗伯特·清崎那样,毕竟他有个「富爸爸」。

但有一项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都应该学习的,那就是销售自己才华的能力。

《富爸爸穷爸爸》里提到过一个女记者,她对罗伯特说:

「我想成为像你这样的畅销书作家。」

这位女记者文笔很好,她的小说很受朋友欢迎,但也仅此而已。

于是,罗伯特建议她去培养销售技能,并向他推荐了相关课程。

听到这话,女记者立马不高兴了:

「我一个英语文学硕士毕业的,为什么要去学习销售?」

罗伯特指着自己的书解释道:

「我是个平庸的作家,因为学习销售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你是个优秀的作家,如果你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你就既是畅销书作家,又是最好的作家。」

说到底,就是产品和运营,产品做得再好,没人知道也没用。

如果我们能培养自己「销售」的能力,将自己的「才华」通过互联网放大,为更多人提供价值,那增加收入,只是时间问题。

15.选择那些真正做过你想做的事情的人当老师。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耳边总会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会扰乱你的步伐,让你不断怀疑自己的决定。

抛开这些声音,只听取那些真正做过你想做的事情的人给出的建议。

这能帮助你节省大量的精力,并了解到你真正想了解的东西。

顺便一提,本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出来的。

如果你有心并且愿意动脑筋,应该能学到不少东西。

16.自律,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加速器。

罗伯特·清崎说:

「能否自律是将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区分开来的首要因素。」

「生活之所以能推着你转,不是因为生活的力量强大,而是因为你缺乏自律。」

「那些不够坚毅的人往往会成为那些自律性很强的人的手下败将。」

事实也的确如此。

一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有的人能把一天活成五天,有的人能把青春延长大半辈子。

但自控力就像肌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我们有方法有意识地锻炼。

这里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自控力》、《掌控习惯》、《把时间当朋友》以及戴维·艾伦的《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

每个人都走在学习成长的路上,希望为梦想奋斗的我们,直至五十岁,还依然是年轻活力的模样。

17.先给予,后获得。

不管是金钱、爱情、友谊、幸福,想要得到某些东西,首先要学会付出。

穷人最大的思维障碍是怕吃亏,这往往使我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抱着柴火坐在寒冷的夜里,冲着一只大火炉叫喊:

「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就什么时候给你添柴!」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呢?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只有你先相信自己是富有的,慷慨地付出,你才能真正变得富有。

即便偶尔付出得不到回报,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得到的都是加倍的回报。

18.行动的人总会击败不行动的人。

总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其实说明这个人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这些道理,只是表面知道了而已。

道理是抽象的,越抽象越在底层,越接近事物的真理。

如果我们以为知道一句话就等于吸收别人一辈子的智慧经验,那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王阳明先生说:

「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行动,才是验证我们是否真正理解道理的证明。

下一秒就开始行动吧。例如,可以从给本文「点赞」开始...

⁄(⁄ ⁄•⁄ω⁄•⁄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