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秋佳节有什么意义?

2018-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港湾装饰_小河君

知乎上有网友问:“现在过中秋有什么意义?”

有人感慨道:“风俗在慢慢消减,只剩下一顿油光四溢的晚宴,提醒我们渐渐失去的仪式感。”

在节日气氛越来越淡漠的今天,我们的确失去了过节的能力。

中秋节送什么大闸蟹,吃什么网红月饼,这些都是老祖宗们玩剩下的。

当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响彻千古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和古人们比起来,他们过的才叫中秋,我们顶多算是放假。

唐初,中秋节成了我们的一个正式节日。

此后每逢中秋,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家家户户都相继设香案、摆祭品、香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把酒言欢,围坐赏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千年前,一个26岁的年轻人漂泊在外,在中秋独自面对一轮圆月,写下了这四句话。

于是,诗,千古;情,千古;人,亦千古。

他就是李白。

和大多数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一样,李白从老家四川出发,沿着长江大河一路北上,成了一名“北漂”。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来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别说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但是面对那轮明月,耳畔传来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他是真得有些想家了。

蜀道难,隔着万水千山,李白有家不能归的忧伤成了所有游子内心的难言之痛。一个人无论在外有多么风光,家和家人永远是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牵绊。

和李白的潇洒相比,苏轼的洒脱不遑多让。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几度沉浮,都不曾让他低眉下腰的硬汉,却屡次在中秋夜成了一个“伤心人”。

公元1071年,苏轼被贬杭州,每逢中秋佳节,他都会带着妻子王润之泛舟西湖,饮酒赋诗,并且按照当地的习俗,观赏游船上的歌舞、特技,参与投掷、射击等游戏。

别看他玩得开心,但是等到赏月祭月的时候,他又忍不住惆怅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宦海沉浮,无法和亲人团聚,始终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

唯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慰藉着千百年来一个个孤独思乡的灵魂。

人圆月圆的中秋,自带团圆属性。

到如今,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将他乡变作了故乡,团圆成了一种奢望,中秋节也渐渐失去了那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羁绊。

有家的地方,才叫中秋;有家人的陪伴,才是过节。

每当节日临近,朋友圈永远是最先沸腾起来的地方。中秋也不例外。

今天收到了什么馅的月饼?某某某又给我寄了一箱子大闸蟹。放假了终于可以出去玩几天了……

当然,还有一大堆群发的祝福短信。

看上去热闹非凡,其实真要问起来,即便是节假日,你有多久没和朋友见面了?

节日祝福热情似火,却比不上朋友间一次短暂的相聚。

有一年中秋,欧阳修邀好友王君玉,共赏明月。

他备好了宴席,又延请了歌女,打算一边吃着月饼,一边饮酒赋诗。

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骤然落下,漫天乌云,赏月成了泡影。

但是欧阳修和王君玉不仅没有为此而扫兴而归,反而和着雨声对酒当歌,一夜不眠。

为此,欧阳修还写了一篇《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为纪念。

平日心怀诗和远方,今日只有酒和死党。

中秋节,不在礼,而在情;不在景,而在意。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琴瑟铿锵,酌酒高歌……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无论贫富,中秋会友,把酒高歌,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辛苦了大半年,正值丰收时节,那些各自忙碌的朋友,凑在一起欢度中秋,想想也是一桩人间乐事。

与其说我们庆祝的是某一个特殊的节日,不如说中国人钟情着节日里的人情和温度。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描写过汴梁城中秋节盛况:“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

时移世易,那个中秋佳节酒香四溢、通宵达旦的狂欢夜,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繁华落尽,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过中秋的方式,但我们要始终钟情着节日里的人情和温度。记住,有家的地方,才叫中秋;有家人的陪伴,才是过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