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青春岁月(44-2)
2020-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620f9c24c38b
第四十四章(2)
然而,体力上的超负荷付出,对于寒门子弟凌达珺来说,并未构成多大的压力。
“我本劳动者的儿子,吃苦受累小意思。”他对启民队长如是说,“有机会为国出力是自幼萌生的心愿。不然,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连凌达珺本人也没想到,吃饭问题倒成了他难以逾越的关隘。而在我的灵魂看来,与其说是“吃饭关”,倒不如说是“面子关”。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年困难时期,凌达珺的老父亲每每看到儿子们争抢食物,便会毫不留情地骂他们:“没出息!”
而在凌达珺的心中:吃,困扰中国人几千年了,所以,百姓们才把“稷”奉为为谷神,才会对“温饱”倍加关注,而且,以“社稷”指代国家。《汉书.郦食其传》就曾经明确指出:“民以食为天”。故而,人民领袖就把“土豆烧牛肉”写进了诗篇中。中国人的民间往来,那是绝对不会离开“吃”,送“吃”的,请“吃”的那是寻常事,并以“吃”的质量来衡量朋友关系的亲疏或远近。甚而至于,一只烧鸡,一瓶酒,一根香烟,一顿饭,就可以打通关节,办成事情。所以,中国人见面,啥都不问,只问:“吃了吗?”也不管身在何处。
幼年世代,每逢闲暇闲,凌达珺的父亲就会歪靠在枕头上,绕有情致地给儿子们讲述“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他所宣导的,无非也是在吃方面的谦让精神。这让凌达珺心灵神会,故而,即便再怎么饥饿难耐,他也不会争抢食物。可知,父亲的教诲,已经渗透于他的灵魂,形成了固定的理念:“既然‘吃’,检验着人的品味,那我就‘不吃馒头也争(蒸)口气’。”
为此,不明就里的母亲常常叹息:“达珺怎么这么瘦呢?是不是患什么病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