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我在底层的生活》书评
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这本书以自身体验日记纪实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三段底层生活的体验。
作者的写作的目的是发问一个问题“失业必然导致贫穷,牡蛎工作就一定能够改善生活么?”。
而促使我买下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这句发问。
本人喜欢主题性的阅读,而贫穷这个主题,几乎是我从上学开始就开始探索的一个主题。我曾阅读过阿比吉特.班纳吉的《稀缺》和《贫穷的本质》,前两本书如果是理论的话,这本书可以说是实践解说,因此也很推荐给大家,本人建议阅读顺序是《稀缺》、《贫穷的本质》和《我在底层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外国人的实际理论太遥远,你可一再这之后看一看廉思主编的《蚁族》。
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的吸睛之处。
吸睛一:作者的真实体验,让你有翻开陌生日记的感觉
区别于《蚁族》廉思主编的那种寻找真实材料来作证概括总结的模式,作者利用自己的真实感官来体验底层生活的那种无奈和挣扎,并彻底的杜绝一切自带的“主角福利”投入这场实验当中,虽然网上书评对此评价说看似有着美国人特有的那种做事就像作秀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模式出席的概括和总结,还是挺吸睛的,毕竟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以为你是翻开了书,但是却有一种翻开别人日记的感觉。
本人阅读的期间感觉是,即便一开始是作秀,但我相信能把秀做到这个份上的人却也不多了,毕竟芭芭拉的父亲和前夫在她的个人介绍当中曾提过,他们也是美国百万终日劳碌却只拿着6-7美元时薪的人。我猜测也许是小时候的生活体验,亦或是对后来生活的反思,才让作者由此萌生体验这种生活得冲动。
吸睛二:简明而深思后,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一共用他三段体验的经历和感受综合完成的一本书,读起来像是日记或者说是故事,这三个故事没有大道理,文字着重的分配给了纪实和感受上,没有概括和总结,但确实把一个人从找工作到最后离开的的过程感受真实的记录下来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找工作时的信誓旦旦和美好憧憬,并在开始时励志干上一番的心理,到最后痛苦的叫嚣着离去,和面对下一份工作选择的无奈和忐忑,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章十分简单,甚至在读到最后你都不觉得你已经读完了一本百万字的书,其中情节让你很多人庆幸,同时也让很多人默然无语。
吸睛三:作为女性工作者的无奈
全世界对女性的歧视基本上是普遍存在的,而最无奈的一个群体叫做“带孩子的妈”,他们必须经济独立,还要为孩子吃奶,还要满足家人的各种需求。
这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位女性,因为他的观察点很多都是女性,美国对女性的歧视在全世界差不多也是能够排上号的了,因而在这本书中你会侧面的看到各种底层生活的女性。
这是一部心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一部探讨“穷忙”的实践经典。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穷忙一族以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某一个阶层的单一现象,劳动所得难以维持生计、实际薪资的低增长是全球化的一个普遍现象,贫穷也已然成为了全球化的一环,比如书中所凸显的房价过高问题,不只是在美国,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工薪阶层都在为住房的问题苦苦挣扎。
阶层分化过重,导致行业、个人之间的人权问题和潜规则层出不穷,例如那个曾经追在作者屁股后头要签名的富人,却在此时此刻苛责的享受着肛门可以达到插入般的跪地踩地板服务。
本书写作背景虽然是美国,但是这不仅是一个美国人的底层故事,而是“我们”这一个时代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