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简史 D2 - 草稿

2017-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Schedule_c46c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义于仁义之际。(刘歆)

正名--“必也正名乎”

我特别喜欢这部分涉及到的孔子对名与实的看法,其言正名先行必要也。精细的实名仿佛一条清晰的线索,特别有必要。                                  另一个说法,活在信息爆炸中的我们脑子里存储的过量的名词,大多数我们自己没办法给出具体的定义。也就是说,去对应你脑子里名词的解释,能帮助找到更清晰的世界认知。

仁义,忠恕

仁:爱人,全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义与利的对立性(现在看来忽略了人本性并且并不普世的观念)放在春秋孔圣之地,通过这种明显的对立性突出了义的重要性,辅助倡导义举,也照应了前面提到的上农思想。

《第五篇:墨子》中文提到,这种“仁义”思想同样存在于墨子思想里,虽偏重有所不同一说一说但本质是

实行“仁”的两个方面:推己及人--尽力为人(忠);推己及人(恕)。这种以本身为尺度,调节自身行为的方法至今也尤为适用。后面《第六章杨朱》篇中讲到道家三个阶段:全生避害,知悉自然而行动(知己知彼)及超我中是有一点共通的,即自己是中心。

孔子是传统文化的推行者,而墨子是批判者。一个是雅士一个是战士,纪律不同环境各异而衍生出流派大相径庭。谦恭仁礼让对战兼爱非攻。其实精华液都是劝人向善。而道家三个阶段:全生避害,知悉自然而行动(知己知彼)及超我则主攻放飞自我以期超然。

超神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