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得来2019-10-12

2019-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虎0726

近几日,读王小波先生的一篇文章《关于崇高》,读了一遍又一遍,又想笑又觉得深刻。

文章以一件小事开始:七十年代,河里发大水,冲走了一根国家电线杆,有位知青下水去追,电线杆没捞上来,人却淹死了。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为烈士。

以此为困惑,一条命抵得上国家的一根木头?到底值不值得?

同样困惑的是:困惑的人遭到批评。

作者写到,得到一种结论:自打孔孟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生活的脚本。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是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

又得出:崇高一方并不总是对的,低下一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

再得出: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紧接着: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颗稻草。

知青为了上大学,回城,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

读完,觉得王小波先生这篇文章好,文章妙,文章深刻,对社会是一个讽刺。社会中的舆论对人们的崇高导向,究竟是不是客观,是不是符合对人的生命尊重。虽是写的知青,但又折射出我们的社会,我们总是用某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教育人们要去做一些崇高的事情,而人们心里早就知道这么做是虚伪的,可我们往往还是迫于那些“编写社会脚本的人”的压力,虚伪崇高的去“演绎脚本”,不免想想觉得好笑,到底在笑事情本身的可笑,还是在可笑自己的明知是假的真干,还是在可笑这世间从古到今的相似。那些虚伪的崇高,有时就像某些正能量的引导,虽然写的很励志、说的很正确,但往往说的人不做,做的人明知是虚的,假的,却不敢不做。如果你不去做,你便会受到舆论的指责和批斗,这些是让人害怕的、恐惧的。

崇高一方并不一定是对的,低下一方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客观的对待问题,首先就要尊重事情本身。人们在特定环境和危及个人本身时还是需要保持客观,莫为了崇高而变去救一个不值得用生命换回的东西,包括名誉。

看完,觉得自己像个吃瓜群众,凑完热闹,听完高调,拍拍屁股上的土,转身还继续做我的普通老百姓,这世界上到处还在上演着这些剧本,而我还这么不好不坏的生活着,花上一两块钱,挑一把绿菜,回去下一碗热热乎乎的面条,踏踏实实的继续咱普通老百姓应有的样子,这样挺好。

(我喜欢他豪放的,但他却不记的。不是只有两个转折。我们不经自己看看镜子里的脸,顿感清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