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下的社会很现实?
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人情味。
比如,某某公司非常有“人情味”。企业文化非常好,以人为本。特别为员工考虑,各种福利制度完善,员工工作非常有积极性。
某某非常有人情味,为人处世特别真诚周到,对人特别好,身边朋友特别多,人缘特别好。
所以,有人情味,在人们的眼里,就是一种赞美;反过来,没有人情味,就有一种批判的感觉。
今天出门,听到邻居间的谈话。
“大雪天,就适合足不出户,红薯板栗糖葫芦瓜子,手机电脑WiFi游戏。那敢情好。不行,还是得去干嘛干嘛。嘿,xx真没人情味啊。真没有办法。”
于是,我对“人情”这个词,又产生了兴趣。或许,有些人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社会是人情社会。
在人情社会里,有人情,懂点人情世故,做事会更顺利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道理,在学生时代,没有太多阅历的我们,听到总会觉得不屑。
“什么人情不人情的,我靠自己努力”“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真正的成熟”“当你懂得人情世故的时候,你就长大了,没啥快乐了”
然后在我们的认知里,人情似乎约等于世故。当听到谁谁谁特别会来事,特别懂人情世故,好像是在讽刺的感觉。
事实上,懂人情世故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得看待世界、看待他人,了解自己,认清关系,还有助于自洽。
那什么叫人情?如何理解人情?人情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你对别人的情分,二是别人对你的情分。
你对别人的情分多了,在别人看来,欠了你人情;别人对你的情分多了,在你看来,似乎也欠了别人的人情。
一般来说,人情通过三种形式进行传递。物质形式、精神形式、互助形式。其中,前两种形式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最后一种形式没有感情基础。
物质形式:比较注重礼尚往来,今天你给我一袋米,明天我给你一袋面,主打一个互不相欠。
精神形式:比较注重情绪价值,你遇到烦心事,我陪你排忧解闷,我遇到低谷期,你义无反顾相助,主打一个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互助形式:双方单纯是利益共同体,没有感情基础。因为共同利益,考虑到面子问题,也要意思意思。
在人情方面,有感情基础,并且感情深,彼此不会在意太多,不会去过多衡量谁付出多、谁付出少。
双方都是为对方考虑多一些,都希望关系越来越好。他对我这么好,我对他也不能差,甚至要加倍对他好。
没有感情基础,就会去衡量“投入产出比”。会觉得对方这样做,白搭了我的良苦用心。他咋样的时候,我可是咋样咋样的。他怎么能这么对我?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感慨,当下的社会越来越现实了?
因为社会一直在变化发展,人们也在不断进步。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再是以前那种一元思维模型,非黑即白。
举个简单的例子,职场里,你不太喜欢一个人,那你可以直接不跟他接触了么?
不可以。
你可能还得面子上过得去,毕竟大家一起共事。那你一边讨厌他、不想搭理他,行为上还得正常跟他对接沟通,内心是不是很别扭?
很别扭。
但是也得别扭着。除非不上这个B班了。这就是人情,互助形式的人情,你不懂的话,要么就不上班,要么就别扭着。
懂了,知道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心里就无所谓了,然后就会舒服一些。
改变世界、改变他人,都太难了。还是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客观面对现实,更能自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