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今日看点旅行·在路上

远方除了美食和美景,到底还有些什么?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192人  观观之洲

图片为本文作者拍摄

01

从德国的慕尼黑去往奥地利萨尔茨堡的火车上,车厢里进来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面目清秀,引人瞩目的不是他的亚州人面孔,而是他手里提着一把比他个头还要高的琴——虽然乐器我也见过不少,但低音提琴(又称倍大提琴)还是第一次见到。

因为同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而且我家也有个小琴童,便和他聊了起来。原来他是“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大二的留学生,从小在厦门音乐之岛鼓浪屿长大,中学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这么巧,我简直要惊呼起来了:“我们也来自上海!鼓浪屿前几年我去过一次,特别喜欢!”

接下来,他跟我们聊了一下他的留学生活,每天的时间基本上除了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之外,其他的都是在琴房练琴,通常都是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练习;学院的老师除了传道和答疑解惑,也会给他们安排很多次校内外的演出机会。

然后,他拍拍手里的低音提琴说:“这不,我和同学刚从德国的一所高校参加完演出回来”。

虽然他只是不经意这么一说,却让我感慨万分:“外面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我们国人通常只是说说而已,想要带娃看世界也时常一推再推,对于欧洲的学生而言,出国交流、演出却是家常便饭。

我也是到法国留学后才发现,出国对于他们而言真的完全不算什么事儿。一次我们管理学院的俱乐部组织旅游活动,地点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从巴黎过去也只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坐巴士慢慢悠悠地走,四个小时左右也就到了。如果从学校的里尔校区出发,那就更快了,貌似一个多小时就能到。

当然,这个是与客观环境因素分不开的。欧洲大陆上,大部分国家都属于申根国,出国十分便利,就跟我们去郊外散个步那么简单,自驾或者买张巴士票、火车票就过去了。而在我们泱泱大魔都,从浦东到浦西都老费劲了。

我们出趟国门那就更是不容易了,除了需要提前准备护照,签证办下来还需要一堆的材料。记得当时办理去法国的留学签证,经历了漫长而又煎熬的提交各种材料和等待的过程,生生从3、4月份办到了7、8月。

图片为本文作者拍摄

02

普大喜奔的是,现在国内办理旅游签证也越来越方便了,也有很多国家逐步对我们开放了落地签,不少国家和地区甚至可以免签。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同胞们开始走向世界,去往一些遥远的国度。

现在的旅游签证快的话24小时就出来了,买机票订酒店也都可以在手机上轻松搞定,按说自助游现在变得越来越便捷了。

但是,即便是差不多的花费,我身边仍旧有很多小伙伴宁愿选择国内游。这里其实并没有诋毁国内游的意思,毕竟我们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大好河山哪能轻易就走完、看完?

我只是发现,很多人对“出国”这件事在潜意识里还是有些抵触或是恐惧的。在留学潮越来越汹涌的今天,很多家长所持的态度还是要么“神圣化”、要么“妖魔化”。一则因为留学之事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还是太陌生太不了解;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多人多少还是有点安土重迁的思想。

在法国碰到过一个德国人,他曾经在中国北京工作过两年多,后来又先后到台湾、日本工作过几年,现在是居住在巴黎的第五个年头。言谈之中他完全没有觉得自己是在“漂”,更没有生出些类似于“命运不定”的感慨来,相反,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自己体验到了更为丰富的生活。

不仅仅是工作以后的人如此,西方的年轻一代也很喜欢去远方走走看看,众所周知的就是他们的间隔年(Gap Year),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会特意预留出一年的时间来“观世界”,从而获得更完整的“世界观”。

在巴黎留学时,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90后(有不少还是94、95年的),他们的留学经验一般都很丰富。其中有一个印度女生S,她的大学四年,每年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完成的,巴黎一年的学习结束后,接下来去新加坡留学一年,然后再去迪拜。

也许你要说,那是因为他们不差钱。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并不富裕。因为共同选修过一门课而认识了两个葡萄牙女孩,她们都很节约,用的手机是很老的款(类似于诺基亚),用的电脑也不是时尚潮流的苹果(和我一样用的是SONY)……由于巴黎消费比较高,她们一般都自己做饭,晚上没课、时间充裕的时候就多做一点,留一部分出来次日带到学校当午饭。

但是,她们俩把平时兼职挣的钱攒下来,也去过不少国家了,认识我们后,还打算以后也去中国看看。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有自己清晰的梦想和规划,她们清楚自己将来要的是什么。

这群90后的视野真的很让我这个80后惭愧:十来年前我在读本科的时候,还只知道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样。至于地球另一端、另一个角落有些什么样的人,脑子里还真压根都没有想过。

半年前看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触动挺大,但还远不及此时的切身感受来得震憾。

对于很多国家的人而言,“地球村”不仅仅只是一句戏言。地球的的确确只是一个大“村”,他们可以在村里自由地行走。

图片为本文作者拍摄

03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那么,远方到底有什么?除了美食和美景,还有些什么?在行走过欧洲近十个国家之后,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远方不仅仅只有具体的景、物和人,更多的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个听来的故事,某个或喜或忧的瞬间,还有旅途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

去了远方,我们才会知道,原来还有一些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人,过着全然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和我们迥然不同的思维。

这趟法国交换学习之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却也让我收获颇多。以前对于“无国界”管理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只有当我们的视野“无界”了,思维才能“无界”,心灵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也曾经禁不住畅想:

如果,对于孩子出国留学的心态,也能像我们从长沙到上海、或是从武汉到北京上学这样;

如果,我们不用倾家荡产、费劲心血地凑学费,不用担心陷入中介挖好的坑里,也不用经历漫长而又复杂的留学签证过程……

如果,我们考虑的不是让孩子出国去“镀金”、“长脸”,而真的只是因为:在另一个国家的某所高校,恰好适合孩子的发展,恰好有孩子感兴趣的专业……

如果,这一天到来了,那该多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