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Tracy_e61f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由两位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所写,这本书在全球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300万本,被称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两位杰出的教育专家所提供的互相尊重又切实可行的沟通方法,使得父母与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关系更加轻松有质量。个人觉得,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运用到任何一种关系中,不仅仅是亲子关系。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两位教育专家在全球各地举办讲座的内容整理。全书结构非常的清晰,每章第一部分讲述与孩子沟通具体的方法,并结合漫画的形式进一步加深读者的理解,第二部分特别强调使用方法的注意事项、常见的问题以及家长们使用方法后的故事分享。

全书核心思想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简单的词语(类似于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这部分内容有点类似于《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孩子处在问题区,家长采用积极聆听的方法。

(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五个技巧:(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2)提示。(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4)说出你的感受。(5)写便条。这部分内容有点类似于《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父母处在问题区,家长所使用的面质性“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的方法。

(三)代替惩罚的方法。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会分散到如若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父母可接纳的)(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不是打孩子)(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8)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时,采用双赢的第三法: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与需求;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价);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四)鼓励孩子自立。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1)让孩子自己作选择。(2)尊重孩子的努力。(3)不问太多问题。(4)别急着告诉答案。(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五)学会赞赏孩子。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见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例如:你说好五点回家,现在正好五点,这叫做“守时”。/你看见这些植物干了,就浇了些水,这叫做“有主动性”。

(六)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3)让孩子五意识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4)以身作则。(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6)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方法都很简单,重点是父母的觉察和练习。

我的收获:

(1)特别是第一部分深有体会:帮助亲密关系的另一半面对他们的感受。还特别拍下来给老公看,他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每次他给我的反馈我没反应的原因。每一个成年人,曾经也都是一个孩子。当我在难过或者受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那么对孩子也是一样的。

(2)接纳情绪和接纳行为的区别。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情绪是应该被百分之百接纳的,而行为有对错,是要受到限制的。父母要尽量做到温和而坚定:温和地接纳孩子的感受,坚定地保持自己的原则。

(3)真实生活并不是精心设计的舞台剧,我们只需要背下台词,然后照着去表演。孩子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上演的剧情,是不容我们事先去排练和深思的。虽然学到了新方法,但还是有可能说出或者做出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但不管怎样,通过阅读和练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调整到正确的方法上来。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责备以前的过失,那么就不会偏离太远。我们可能会暂时偏离正确的轨道,但不会完全迷失方向。

(4)我们不必给自己套上“好妈妈“、”坏爸爸“、”溺爱型妈妈“”权威型爸爸“的枷锁。我们都是普通人,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和孩子一起生活,不仅需要我们耗费精力和体力,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智慧和恒久忍耐。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些,也不必苛求自己,正如我们不必苛求孩子一样,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5)读的家庭教育书籍越多,我渐渐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实没有你”绝对的权威“,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每个孩子也独一无二,父母通过学习,才能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所以要做一个职业父母。

(6)书中的每一个主题及练习都可以做一个单独的线下工作坊来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