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作主体
女儿今年下半年要上小学了,为了顺利地衔接,我们让她继续学习英语、钢琴、拼音识字三个班,减少了绘画,整体上减少了补习时间,让孩子在正式上学前多一点玩耍时间。
当然,上幼儿园还是主要的。最近参加女儿的家长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幼儿园教室里仍挂着这个牌子:“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做好记录”,很好。老师讲的几点我印象深刻。一是孩子要有时间意识,要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不动不说话,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养成这个习惯,就能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二是不能过分表扬,要客观,孩子做到同龄孩子都能做到的事,那是正常的,不要夸扬,而对于孩子身上的不足和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指出来,帮助改正,让孩子知道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三是让孩子具有正常交往的能力,老师举例说,下课时有个孩子督促另一个孩子收拾玩具,结果另一个孩子就认为侵犯了他,就动手打,把别人的帮助行为理解为进攻行为了,没能分辨好歹,这样糊涂下去,将来不吃亏才怪。
老师说的很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我觉得这个阶段就应该这样。女儿是个什么样的学习状况呢?我观察发现,如果在外面学到新东西,她回到家里一定会表达出来,或者是自己做,比如剪纸折纸、拍球跳绳,或者是让我陪着做,比如她当老师我当学生,她就学着老师的样子给我讲课,并且很规范地板书出来。钢琴每天练上几段,英语时不时地说上几句,都已经入门了。现在有点迷上数学了,每天必有的科目是:要求出题目给她做,就像考试一样。我的感受是,她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她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已和生活融为一体了。我不知道其他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也不太懂得孩子的教育,但我隐约觉得女儿好像走在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当然到底是不是,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检验。
女儿妈妈说,女儿是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不否认我确实爱看点闲书。但我认为女儿已经不单纯是受影响了,她本身就是家庭环境的塑造者,我们应该把她看作积极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她在不知不觉中已对这个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实中,我们常以“我”的口气说话,也就是先天地把自己作为主体,把自己以外的东西作为客体,这样做虽然是下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但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意中把孩子当做被支配的客体对待了。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孩子的能量其实比想像的大得多,不要低估,暗含的意思就是要意识到孩子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让他担当起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大事”,让他学会管理自己的事情,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与他人的交往和分歧,管理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做到了,孩子也就自立自信了。如果抱着担心这担心那的心态为孩子做好一切,那孩子就难以脱离娇气和稚嫩。
前天出差前,女儿看到我穿的整齐,就说:“你穿这么帅干什么去呀?”,好家伙,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不就是大人的口气吗?把孩子当作主体,别小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