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竞技推手之我见
2018-02-01 尊轩 道家太极
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很多爱好者希望可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学习到更多技击技能。因此近几年各地都有很多正式非正式的太极推手比赛,有政府举办的,也有民间武术爱好者举办的,像日照大青山、无锡天龙武校每年都有推手比赛。连马云也搞了个功守道,要来参乎一下。从我看到的这些推手比赛几乎都可以定义为竞技推手。
不能否认竞技推手确实将太极拳推手中的一些实战的技巧和战术挖掘出来了。
近年国内民间在搞竞技推手成规模的是陈家沟、田金龙先生的传人徐亚奎先生一支(天龙)、还有洪均生的传人陈中华先生一支(大青山)。陈家沟竞技推手中摔法用的比较多,一般是低架、抢手、绊子用法较多;田金龙先生这派很有意思,田先生的文字中写到了太极的高级阶段是要放松、空劲。我也看到了田金龙的弟子教授的太极也是以简单单操手为主,这一点我非常支持。练习单操手动作简单直接,相对比练习套路要放松很多。这一支的推手比赛相对讲巧劲,我看过徐亚奎的推手,打点打的很好。陈中华先生则是讲整劲,也是很有特点。
但由于竞技推手过程中的对抗比较激烈,选手求胜心切,心很难静下来,心都静不下来,想放松就更难了。摔法是太极的一种技法,有些太极劲的运用中表现为摔,但跤劲并不是太极劲,不过有句古话叫"三年的拳,一年的跤",摔跤相对来说跟突出技巧,学起来也是比较容易上手,不过过于依赖摔法就会舍本求末了。我也曾看到田金龙老师的弟子中和人推手交流中,往往是水平差距极大或着对方实推经验不足时,可以表现出相对放松的劲出来。一旦对方身体素质比较好,或者推手经验很丰富,往往就纠缠在一起,不能充分表现出太极的特点。陈中华先生的视频我看过一些,确实劲很整,也很干脆,只是参加比赛的学生大都练习时间不长,不能充分展示出整劲的特点。
综合来说竞技推手由于有一定的对抗性,大多数选手的训练思路都是一定的体力之后再放松,也就是很多人讲的所谓扛住第一波力量的冲击之后再用技巧。我在10年前刚学太极没多久时自以为是写过一篇文字,讲四两拨千斤要先有千斤力,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最大的问题是违反了太极的基本原则,千斤力实际上就是要有一个本体的力量在里面,如果对手经验不多,水平比较差,这种方法确实也是很有效地。但如果对手推手经验丰富,素质体力相近,这就很难化开对方的纠缠。一旦扯到一起,就很难再分开,此时往往本能的要用本力来摆脱或攻击。 就形成了比力比技巧,违反了不丢不顶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变了,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和之前的预期不同了。太极拳的两大核心原则是松和静,这两者互根互用,只有松了才能真静,只有静了才能真松。推手的原则则是在松静的基础上不丢不顶,无形无相,无过不及。
如果把推手作为衡量太极劲水平的检验方法,就要首先要在这个原则的范畴内进行,就是通过推手来考核验证太极劲的运用水平,太极劲的运用发挥往往是被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所影响,这个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难量化。所以才有师父给学生不断喂劲一说。
而竞技体育强调的是明确的标准和规则,参加竞技推手明确是争胜负,很难平复自身的心态,走到拼力气比技巧也是正常的,竞技推手变成这样也是正常。竞技推手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也有很多专业体育选手转型到这个领域,这些选手往往有很好身体素质,科学的训练方法,学一套套路有了参赛资格,再稍加技巧训练既可以参赛。民间的业余选手往往身体素质和训练强度都差的很远,在比赛中大多数不是专业选手的对手,这也造成了民间练太极的不愿意参加这个比赛的情形,这个比赛就成了体院专业体育选手竞相拿牌的领域。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检测方法,希望民间太极爱好者踊跃参与,不是为了争胜负,而是为了交流、体验,接触更重不同的劲,让自己的太极劲能够适应不同的劲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