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官职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碧晴天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央)

苏轼,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豪壮派词人。他在宋词创作中的造诣,无需我们赘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是宋词中的“珠穆朗玛峰”。其实,除了在学术与创作方面的成就之外,苏轼在政治方面,也曾取得过很大的成就。

苏轼一生之中,所任最高官职是“礼部尚书”。

礼部是一个怎么样的部门?慢慢道来!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所以,了解古人的官场,就等于了解了半个古人的社会。

了解古人的官场,就要从了解古人的官职名称开始。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分为两块,一块是中央的政治,另一块则是地方的政治。而官职制度相应地也分为两套,一套是中央的官职制度,另一套则是地方的官职制度。

中央的皇帝及官员像火车头一样带动着地方各级的官员,整个庞大的帝国,才能像一列高速火车一样,有序且高效地向前奔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央的官职制度以及相应的官职名称。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古代的官职制度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到秦汉的时候,官职制度就基本成熟了。

秦汉时期,中央的官职制度主要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吧。而太尉则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军队,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吧。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吧。至于“九卿”,则是虚指“列卿”或“众卿”,并没有确指“九位大卿”的意思。

这是秦汉时期中央官职制度的基本情况。我们所熟知的写过《谏逐客书》的秦朝文人李斯,就曾官至丞相。

古代中央官职制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三公九卿”制便慢慢地过渡为“三省六部”制了。“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可能有点类似于今天美国的“司法”、“立法”、“行政”的三权分立吧。)

所谓的“六部”就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命;户部掌管户口土地、钱粮收支;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屯田水利、交通工程。六部之间组织完整,分工明确。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苏轼所任的“礼部尚书”,就是礼部的最高官职,鉴于礼部主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那么“礼部尚书”大概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教育部部长”。对于苏轼这样的“学霸”来说,这样的官职,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发展,就是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当然,中间也有一些小的插曲,如宋朝的“二府制”和明朝的“内阁制”,主旋律还是“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古代中央的官职制度为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政治体制,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与政治的重要一环。

文人与他们的官职

在“官本位”的思想底色之下,古代大部分的文人都渴望着“学而优则仕”,而且,大部分的文人也确实都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梦想。

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接触的大部分中国古代的诗人、文人,都是有官职的。抛开张九龄这种几乎官至宰相的诗人不谈,即使是崇尚逍遥、放浪形骸的“诗仙”李白,也曾“仰天大笑出门去”,到宫廷中做官。

如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那么,“江州司马”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官呢?相当于一个市长的级别。

我们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官至吏部侍郎。“侍郎”是各部的副长官,所以,韩愈所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吏部的副长官,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组织部副部长”吧。

韩愈所当过的这个“吏部侍郎”,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官了,以至于后人直接称呼他为“韩吏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