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我想告诉你一个时光倒流的故事
1
我们关于年老,总是很容易想起“年老体弱”、“老眼昏花”、“满脸皱纹”、“老态龙钟”这样的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活得很精彩的老人抓住了我们的眼球。无论是87岁的世上最高龄超模达芙妮,还是火遍大江南北的81岁老人王德顺。他们仪态端庄,精神矍铄,活跃在闪光灯下,年龄和皱纹反倒为他们增光添彩。
你是否跟我一样充满好奇,为什么同样年龄的老人,精神状态差异这么大?
实际上,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有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仅仅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就让自己变年轻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
故事发生在1979年,有一群人突发奇想,在一个度假村里搭建了一个“时光机”,他们把这里布置得跟20年前一模一样,房间里摆着19世纪50年代的家具,书架上放着1959年的《生活杂志》和《星期六晚邮报》。然后,他们邀请了一群年龄在75-80岁的老人,到这里生活一个礼拜。
一共有18位老人接受邀请。在确认身体健康无恙之后,第一批共有9位老人被送上大巴,驶向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从上车的那一刻起,就“回”到了20年前。大巴的广播里放着1959年的老歌,车上贴满了1959年的广告。
每个人都收到了度假村的作息表和日程表,作息表上写着这么一句:“记住,现在就是1959年,大家要相信自己就是生活在1959年。”
在这一个星期里,老人们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听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演说。
他们每天都有预先准备好的活动需要参加,有时是听3分钟1959年的时事广播,然后进行45分钟的讨论;有时是放映一部1959年上映的电影,如《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然后在第二天的讨论中回答一些有关电影的问题;有时是玩一些类似“价格竞猜”(The Price is Right)的游戏,第二天则会讨论财经话题。
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地生活,要自己叠被子铺床,自己布置餐桌,并在饭前饭后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也没有人扶他们走路。
一个礼拜后,第一组的老人结束了1959年的生活,第二组的9位老人来到了度假村。
他们的生活与第一组老人的唯一区别是,第一组老人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现在时——他们要努力让自己真的身处20年前,让自己在20年前的背景下生活;而第二组的老人则被要求使用过去时,他们要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3
两个礼拜很快结束了。惊人的结果出现了。
看起来度假村中相对较高的自主生活的要求对他们恢复活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在离开度假村后看起来平均年轻了3岁,视力和听力都改善了,记忆力也有明显提高,体重平均增加了3磅,睡眠质量也有提升。
不过,相比之下,第一组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灵活性和手指长度比第二组提高更多,坐高、体重、肩宽也增加更多,他们手脚敏捷,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而在心理指标上,也出现类似的变化,第一组的老人们在智力测验中得分更高。
但也有一些方面,第二组的成绩更好,比如第二组的老人变得更加友善,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但第一组的老人却说彼此之间变得越来越不好(这或许是因为第一组老人为了“真的活在1959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局外人看了他们前后的对比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
这是一个发生在心理学历史上的真实故事。
做这个时光机实验的人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埃伦.兰格教授和一群哈佛大学的研究生。
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未停止过。即便兰格教授本人也难以解释,在短短的一个礼拜里,这些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到底发生了怎样细微又复杂的交互作用。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很多方面的状况依然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变老的过程或许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没有弹性,人们的心理状态如果能够回到20年前,更加有意识地“活在当下”,那么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出现一定的逆转。
而这个实验的最大意义或许在于,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被衰老的思维定势所束缚,那么我们完全有可能迎来充满活力和意义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