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美的遇见
日子如流水,倏然间滑过眉梢,杨绛在东吴大学已经三年,有过中学教英文和数学的经历,也有申请到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读政治的机会,而她想的,只是能在国内最好的大学——清华研究院攻读文学。
一九三二年夏,她在东吴大学毕业了,开始为自己心中的一个心愿而选择了北上。
虽然那时的北京一片安宁,对于在这里读大学的杨绛而言,清华就是她梦想的天堂,而那一年的春确实又格外的明媚。她只是为了自己一个梦,一个想在清华读书的梦。
在进入清华大门没多久,从身边匆匆擦肩而过的女学生中,杨绛这才知道,这里是男生多,女生少,但是并不影响女学生追求时尚,而她一身素雅的装扮,在时髦的装扮面前显得有点落寞和朴实。
不过,没多久,她用才华便惊艳了众人,成为清华众所周知的“美才女”。不过,她不知道,此时的清华园里,命运之神早就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静静地等着她的到来。
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就是当时名满清华的大才子钱钟书。诗词歌赋文史理样样精通,他的文章常常出现在《清华周刊》上。只不过杨绛熟悉的是他的名字,却并不见过众人口中的大才子究竟是何种模样。
当时与杨绛同寝室的是袁震和蒋恩钿,三个志同道合的女子联盟成闺蜜,在一起无话不谈,当然也包括男生。比如议论吴晗和钱钟书。具体说些什么,或许已经忘了。不过,能让人想起的,都是难忘的。即便往事逐渐远去,但杨绛还是清楚的记得,那天,她从古月堂钻出来,看见了满园的春色掩不住一个青布大褂的身影,在阳春三月里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一副老式眼镜后的凝视,宛如园中怒放的鲜花,娇艳而耀眼。
一九三二年,杨绛在清华借读,流连于清华的书香,自由出入书库。
那一年的春,杨绛在女生宿舍,和两个闺蜜窃窃私语,抑制不住对知识的渴盼。
那一日的相遇,纯属偶然。但也是月老蓄谋已久,让只想横扫清华图书馆的两个人从此成为一生一世一双人。
那一刻的粉白紫薇,融合着淡淡的浅笑,让北京姑娘阿季和江苏无锡的钱钟书结下良缘,让江南名城无锡和北京成为了彼此一生中的两个点。
一直被同学认为健谈善辩又口若悬河的钱钟书,抬头看见不施粉黛而颜色如朝霞映雪的杨绛,眉宇间难以抑制心跳加速的神情,流露出些许的羞涩,或许,谁也没想到一贯自负自诩的钱大才子此时眼里看到的只是杨绛的娇媚和柔美。
眉清目秀的杨绛雪白的肌肤在暖暖春日里显得格外的娇嫩,般般入画。特别是她优雅淡然的举止,宛如空谷幽兰,灿如春华,皎如秋月,让人看着感觉神清气爽,说不出的轻松和舒畅。
她的明艳和端庄,撩拨钱钟书对爱的渴望,与最深处荡起层层涟漪。
那一次的凝眸,看似平静,暗地又韵味无穷,让人怦然心跳,难以忘怀。以至于若干年后,不爱多言的钱钟书依旧忍不住写下诗句,记录下让他心动的那一瞬;
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吸引我的,不是这首诗中运用的典故,而是那一句“蔷薇新瓣浸醍醐”。
谁隔着喧嚣,让丰姿尽展的三月黯然失色,幽香淡淡,要争繁华?
是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的杨绛。
什么样的震撼让人看不到爬满庭院的蔷薇,只能依附着院落的笆篱,孤独的摇曳它的露珠?
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跳动和碰撞。
一首诗,四句话。细致的描绘出当时他的第一感受——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或许,茫茫人海,只有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才会感觉彻底觉悟和震撼吧。
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钱钟书眼中有她,杨绛只看见钱钟书。他们好似千百年就似曾相约,今生的邂逅,不过是久别重逢。
佛说:人世间有一种注定。或许出家人口中的缘就是我们常说的命。只是谁也不知道当时两个人的相遇不过是如约而至罢了。
蓦然回首,怎么都感觉他们原本就是天生一对,钱钟书脚下的那双毛布底鞋和杨绛北上皆是沿着月老的红丝线走着而已。要不然杨绛当年何来非要考清华,而和杨绛在清华一起借读的同学偏偏就是钱钟书的亲戚。想来,这种种巧合,似乎都带着天意。为了让男女主角相遇,月老又让那个同学带钱钟书到古月堂门外,完成才子佳人的相识。或许,正如杨绛的母亲唐须荌取笑的那样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任何事皆有缘由,该来的,注定要来。
看似平淡的相遇,确实最真实的相守。爱,无需华丽的誓言,维持它生命的,只是两颗融合在一起的心,改变了两个年轻的命运,也牵扯着彼此的心。
恍惚两个洁净纯美的人,因一个简单而又圣洁的梦,就这样随时光流转,在一九三二年的春天停住刹那,让世间在清华校园洗净烟尘,绽放出漫天娇艳的桃花。随着笔墨的飞溅,拉长思念的篇章,让月老写下才子佳人的永恒诗画,浪漫如当年的桃花,孑立娉婷。
在一九三三年,杨绛考上清华外文系研究生以后,两个人,一个梦,从此停住刹那,让世间在清华校园绽放出一束娇艳的桃花,随着笔墨的飞溅,拉长思念的篇章,让月老写下才子佳人的永恒诗画,凝固成一个让人仰视的角度。成全了他们的精神之家,也成全了读书人对爱情的诠释。
这一年,让钱钟书写下了很多柔情四溢的诗。也让杨绛的处女作《收脚印》问世,并被大名鼎鼎的朱自清推荐给《大公报》。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最好的爱情就是能让彼此不断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