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共情,无法建立边界感
2025-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越自律越成功
有多少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孩子的哭声压根没辙。
只要孩子撒泼撒娇,就应允了他们的需求,即使有些事情并不合理合宜。
孩子本该早睡否则影响明天上学,但拗不过孩子故意找事推迟睡觉。
明明不该吃太多零食和饮料,但是孩子一哭就继续给他们吃了。
大人其实已经很疲惫困倦了,却还是要咬牙坚持陪玩和哄睡。
孩子本可以自己行走,只要撒撒娇掉掉眼泪就可以被大人抱着走。
难怪有很多人说做父母太累,牺牲太大,育儿之路太辛苦;殊不知,是因为边界感太模糊了。
孩子用哭闹和撒娇,一点点试探父母的“底线”。
父母太爱孩子了,不忍他们受伤,不忍拒绝他们,不忍他们失望。
只要孩子有需求立马就放下手头的事回应孩子,孩子一哭闹就立刻给予安慰和包容,孩子一抱怨诉苦就立刻满足他们要求。
这样孩子是得到满足了,但这是建立在大人得牺牲和退让上。
作为父母,是需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但无需过度共情。
很多人难以置信我和队友是如何在海外独立带三个孩子的,若真有方法,那大概就是明确与孩子的边界。
在我需要专注地写文章,或是想专心做一顿饭时,我会明确地跟孩子说:
现在妈妈需要一段安静的时光,没有急事别来打扰。等妈妈做完了,就会来找你们。
最开始,孩子是很难接受,会想尽各种办法试探边界。
但就像儿子同学这位妈妈一样,温柔坚定地跟孩子表明界限,他们是能够学会理解和尊重的。
孩子情绪波动起伏大,不好带,往往就是因为界限模糊了;他们不理解上回就可以,为什么这次不行。
没有固定的规矩,孩子才会任意妄为;界限清晰了,养育也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