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动力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吉妈

        我曾看过一些针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报告,基本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低。这些报告最后的结论都是,大学专业选择需要更多的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对于这个结论,我是认同的。但在之后的实践中,我感觉这也是很难落地的。高考生的学习生涯都是为了高考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缺少其他方面的体验。在他们的眼中,所谓的兴趣爱好可能更多都是艺术、体育相关的一些活动(现在所谓的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基本上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特长班)。要问这些学生对哪些职业或者专业感兴趣,他们又没去试过体验过,怎么可能知道对哪些感兴趣呢?这时候他们所谓的“感兴趣”,可能也只是“以为自己感兴趣”:他们对什么职业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很可能都是源于他们对职业本来面目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当年想考政法学院,是因为我觉得学法律可以当律师很神气。

      但是,在目前这个“应试”大体制下,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调查、了解和体验各个职业又是不太现实的。(这一状况提醒我们,应该在低年级的时候,最好是从小学开始,就加强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外界,学会决策的方法,主动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因为年龄越小,进行人生设计的余地越大,年龄越大,要想改变的余地就相对小了。)另外,选择高考志愿,毕竟还是要看分数的,并不是你想读哪个专业就能读得上,你还必须能考上。

      所以,对于现在已经到了升学紧要关头的高考生,提升他们内在原动力或许更为重要。学生们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就为了这么个共同的目标——高考。家长和老师常常会对他们说:“再加把劲、坚持一下,高考考完,进了大学就好了!”高考考完,学生们松了一口气,有些人把书都撕了,心想终于可以玩了!小学到大学,都是被家长和老师约束督促着学习。到了大学一下没人管了,这不就变成脱缰的野马了。所以,对于很大一部分大学学业不理想的人,他们会说学不好是因为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不感兴趣的很可能是“学习”这件事本身,无论换哪个专业可能都不会感兴趣。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缺少学习原动力。学习动力充足的人,都是目标明确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的目光是放在长远的地方,这样的人,会主动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希望环境去适应他;这样的人,无论考到什么专业他们都会主动去找到其中的乐趣。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将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灵活的职业形式会越来越常见,除了专业知识,对人的综合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大学阶段,学好专业知识是一方面,努力培养自己人际沟通、组织能力、适应力…等各方面的soft skill也是很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不局限于在学校的学习的。这样看来,能满足专业兴趣当然是好事,但是若无法满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了学习动力的人,目光不会只在眼前,而是放在长远,可以从无趣中发掘出兴趣来。

        说了这么多,原动力怎么获得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