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彰彝仕官于辉分析

2021-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长借白云2

                            关于罗近义墓碑上仕官于辉的分析

        清朝当官的致仕以后,一般都会告老还乡,也就是回原籍养老。而仕官可以理解为当官致仕后。

        因为,1,古人的家庭观念较强,现代人成年后,独自建立家庭。古代不一样,大多是几代同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官员退休以后大多会选择回乡。古人出生后便会把名字写进族谱,证明是大家庭的一部分。死后,他的牌位要进祠堂,接受子孙后代的供奉。因此,官员死后坟墓也要迁回祖坟的。为何罗彰彝没有回原籍浙江钱塘县,而选择辉县呢?

        2、外出做官的人致仕以后,回到家乡有很高的威望,像从五品官员会得到很多乡亲的尊敬,清朝最小的官是七品官。古代的乡村很多,如果十里八乡的事儿都去找县官,县官根本忙不过来。这时候,农村就必须有人来调解一些简单的民事儿纠纷,而这些致仕的官员就是不二的选择,他们的威望很高,处理事情的时候也更加方便。这些官员回家以后,能帮助乡村的发展,为乡村建设做贡献。

        3、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以后,如果留在原住的城市,看到现任的官员,心里落差会很大,有时候难以接受,因此,他们回到家乡比在城市里好的多。

        4、中国是农耕社会,那时候对于土地的热爱无异于现代人对于房产的热爱。古人有钱大多都用来购买土地了。因此,一些官员致仕以后,就回到有自己资产、房产的地方,而他们购买土地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第二家乡。罗彰彝应该在辉县购买了很多土地,并且皇帝应该在辉县给了封地,因此,罗彰彝才会落户于辉县。这一点,从道光年间《辉县志》可以知道,罗辉祖施出四分地作为义冢。说明我们始祖在辉县有购买的土地。

        5、清朝当官历来遵循回避制度。其中地域回避,指任职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雍正时期进一步的扩大官员回避对象,把佐贰杂职囊括到500里内。也就是说当官的必须离开原籍或者田庄所在地500里以外的地方。因此,辉县作为罗彰彝的第二家乡,他的子孙后代也不应该在辉县为官,或者辉县附近的地方为官。我查询《辉县志》,没有发现罗彰彝后代在辉县为官的记录,只有罗承祖,历任上蔡县、太康县训导的记载。(训导:从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

        综上所述,推断,辉县是罗彰彝退休养老的地方,而不是罗彰彝为官的地方。

                                                                                                                      罗玉森整理 2019年8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