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你是第几个被沙僧吃掉的取经人(《探路》连载1)

2016-11-01  本文已影响14人  张书乐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因为在小学六年级课本里的缘故,至少我读书那会儿,还在,所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作为写作文必备膏药的至理名言,这句话也就有了放诸四海皆准的味道。

或许,以前是对的,在别的领域也是对的。

但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地上确实一开始也没有路,走的人多了,那条路就会成为死路,而非鲁迅先生笔下,越走越宽阔的康庄大道。

写下上述这段话时,已经是猴年春节,恰巧得知我敬佩的老艺术家阎肃老师逝世。耳边也就自然脑补出了他那首和鲁迅的名言一样,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上面这段话。

这其实也是我所要表达的关键所在: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太多从互联网产业引入而来的概念,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熟悉了太久的传统产业的形态。流量为王、粉丝经济、互联网金融、极致单品、饥饿营销、产业闭环……诸如此类的互联网思维,以及C2C、P2P、O2O……之类的字母组合形态的互联网商业模型。眼花缭乱之时,也让正在进军互联网+的人们产生了迷茫。

每一个人,哪怕是已经成功成名之人,在内心中都在提出一个问题——敢问路在何方?

阎肃老师给出的答案很诗意,路在脚下。鲁迅先生给出的答案很豁达,大家一起开路。

这两个答案并没有什么错误,但组合在一起,却误导了互联网+的探路者们,大家一起等着别人试错,然后蜂拥而上,想要——踏平坎坷成大道。

你是第几个被吃掉的取经人?

2015年末的O2O大溃败就是明鉴。山寨之国的印像更上一层。

或许西游四人组(对不起,又把白龙马落下了)的故事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踏平坎坷的是这四人,成就的大道也是他们心中的梦想,而非后来取经者跟风的路径。故,唐僧取经后,再无成名的西天取经之人。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里,亦是如此。当互联网将世界变的扁平之时,距离从年、月缩小到了秒之时,其实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个体,都要探寻一条符合自己基因的互联网+之路。

就如同西游四人组一样,一路试错,一路斩妖除魔,才能证出一条自己的路。

当无数次试错后,这条路被发现之时,于开路者而言,就是坦途,就是康庄大道。于尾随者,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机会主义蝗虫而言,这条路依然是一条小路,跟风者只会挤在路口,拥堵、塞车,最后绝大多数被堵在门槛之外,望着成功叹息,渐渐地虚耗掉自己宝贵的时间。

道理人人知,可受了千年中庸之道教育的中国人,却依旧保守,依旧在等待着别人探路成功得信号,期盼着自己能够挤过人群,成功进入别人开辟的互联网+新路之上,获得成功,并最终超越那些探路先驱,成为领航员、领军者。

对了,在《西游记》里,其实西游四人组也不是第一批取经人。别不信,在西游记第8回,沙僧登场之时,也对观音说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

这句话,若是看做是寓言,可以有两种解释:

其一:披荆斩棘开路很难,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一个试错过程,沙僧是这一试错过程中的一道坎,许多开路者在此失败,直到唐僧出现。

其二:沙僧代表资源,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互联网大佬,比如BAT,顺着之前试错者的路径,后来居上,将其击败,然后继续取经。

其实呢,我们还可以有第三种解释。

无论是试错成功开创新路,还是超越之前试错者,进行上升路线,之后的还是有九九八十一难(更多新的试错),在等待。西游四人组依然可能被下一个沙僧给吃掉,最终获得真经的,可能就是宋僧、元僧或清僧了。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足够的参照物,必须不断试错。

毕其功于一役,那是幻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