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谈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人人
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成心”成见、个人看法,“师”导师、标准,“知代”知道交替变化,“自取”自己证实。
本段大意:如果把个人看法成见作为评价标准,谁还没有个标准呢,何必是那些知道事物变化规律用心证明过的得道者有标准,愚蠢的人也有自己一套标准啊。没有成见就有是非评价,好似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到了,这是把没有当作有,不合常识。颠倒黑白,无中生有,虽然大禹在世也不能认可,我又有什么办法认同呢!
庄子这段话说的比较犀利,也非常接地气,老百姓说的“百人百姓百脾气”,发脾气是情绪,情绪后面是各自不同看法啊。
比如我看不惯某人做事方式,对其不感冒,那么见到就会生气,不想理睬,看似是非观起作用,其实个人认知起作用,这就是庄子说的“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这一段,庄子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认知体系,用今天语言表达就是“三观”。无论你是什么人,一定有自己三观,这个认知根深蒂固,支撑自己行走在人世间,改变三观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才有“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的忠告。
对照前文,可以得出庄子的论述步步深入,先是通过子綦说出了地籁“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接下来描写人的情绪多样,“喜怒哀乐,虑叹变蛰,姚佚启态”。然后提出问题,“真宰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真宰、真我主导这一切?
要问真我在哪里,首先得说知道真我是什么?庄子没有直接明说,我个人理解真我等同于天籁,天籁是事物独特特性。由此,我们暂且用心理“认知”来代表真我。
合理情绪疗法告诉我们,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认知活动,可见认知确实主导我们日常言行。
可是认知就是真我嘛?庄子给出了否定回答,这就是本段说明的人人都有自己三观看法,“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谁都是带着成见看法活在世界上的啊,怎么办?
因此,我们暂且把个人认知表达为“自我”,是为自我认知。由此接受人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人人都是自我的,我们都是带着自我看法偏见在生活,智者如此,愚者如此。这正是庄子要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