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学习共同体”
读书笔记
《课程的逻辑》之16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与学是一对关系概念,表现为特定客观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关系,社会互动关系,各自主体关系。绝大多数情形下的教学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体——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现象。亦即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活动。即教学是语词的教学。我们常说:改变教学,从改变教学语言开始,就是强调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使得儿童获得通用语言与书面语言,使儿童习得有关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具有科学根据的社会见解和理念,以及知识、概念、价值和规范。这些教学材料大都是经过教育学加工的专业文本。所有的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教学中,过分突出语词的“语词主义”,让学生死记硬背作为概念的单词,不理解词汇的内涵,忘却了语词与思维的关系,词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识与价值的关系,极不可取,与教学本质背道而驰。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师生交流,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互相发现”的契机。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教育目标应为儿童的全人格形成而设定,即为儿童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而设定。因此,“学习共同体”是合作文化环境,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共同体”还要发展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奠定学生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基础。
将教学主要理解为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是研究教学现象之本质的一个前提。克林伯格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质。在对话的过程中,有可能用“文本”的概念,即教学的文本---教材。教学的结构通常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构成。广义上,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试听教材、电子教材等。教科书是核心教材。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用教科书教”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因为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教师不能再围绕“知识点”教学,而应该关注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
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好的教师是学生可信赖的人,是拥有专业力量的值得尊重的人。教师的权威是通过其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