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全文解读注释佛、儒、道专题佛学爱好者

关于“随顺”,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2019-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五十芥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06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 综述

第六章,清净慧菩萨章,是《圆觉经》的关键章,上承前五章内容,提炼概括全经的重点——何谓“圆觉、随顺”;下启后六章,具体、渐次的修行法门。

诸佛因地修行,圆觉为“本”,随顺为“用”。圆觉:元自“无生、平等”,故无“所取”,亦无“能证”,圆觉而无“圆觉相”;随顺:觉知而不分别,观照而不黏着,故能种种变化示现、出入世间,自在、方便无碍。

然众生迷痴、执取,造作、妄功用,故有众生、菩萨与佛的区别:

1.凡夫随顺觉性(初发心菩萨):虽断粗念,但却黏着于“净”相,故有碍。

2.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初地至六地菩萨):虽除“净”相,但却住于“觉”相,故有碍。

3.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七地及以上菩萨):虽断细念,但仍以碍为碍,以法为法,未达圆融。

4.如来随顺觉性(佛地):通达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如何突破?关键在于:内无欲(贪爱、取舍),外无住(攀缘、黏着)。也就是:随顺。

*相关内容

北传佛教,菩萨诸地的称谓:

初地-欢喜地(种姓改变)

二地-离垢地

三地-发光地(光明地)

四地-焰慧地

五地-难胜地

六地-现前地(能入涅槃)

七地-远行地(证“无生法忍”,念念能入涅槃)

八地-不动地(证“能所俱泯”)

九地-善慧地

十地-法云地(受职地)

十一地-等觉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例如:弥勒)

十二地-妙觉菩萨(佛,例如:释迦牟尼)

【2】 原经文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清净慧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言:]“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1]。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2]。譬如眼根,不自见眼[3]。性自平等,无平等者[4]。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5]。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6]。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7],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8]。”

[佛言:]“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9]。”

[佛言:]“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10]。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11]。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12]。”

[佛言:]“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13]。”

[佛言:]“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14]。”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15]。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16]。”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3】 注解

[1]“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

“圆觉自性”,即:平等真如之法性。此法性,一切众生本有,故称“自性”。而不是前一章讲的“五性”(此五性,因“二障”而有)。

“非性性有”,意为:并非此“圆觉自性”中有修证次第之差别。

“循诸性起”,意为:此差别,是循随众生、菩萨之性而有,亦即是,随缘而现,不是本有。

“无取无证”,意为:圆觉自性,为本有,故此圆觉自性中,既无“所取”之法,亦无“能证”之众生、菩萨。

[2]“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此处进一步讲解,为何“圆觉自性”中,无取亦无证。意同第三章,普眼菩萨章所言:“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3]“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此譬喻,意为:“圆觉”不自取证于“圆觉”。——“圆觉”本已“觉”,无须再次取证于自身。若再次取证,就是“无明”。《楞严经》言:“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详解参考第四章,金刚藏菩萨章的【综述】。

[4]“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此性,指上述的“圆觉自性”。本来平等,无分别,无诸相,无须强使之平等,故说“无平等者”。

譬如,以金铸器,或铸成杯子,或盘子。此杯子、盘子,不过是使用者(众生)分别执取,而赋予的名字(诸相),但其本质皆为金子(圆觉自性)。

[5]“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此处讲解,“众生”为何是“众生”,而非佛(觉悟者)。

“众生迷倒”,意同第一章,文殊菩萨章所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功用”:于圆觉境界,始知烦恼本无。如同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章所言:“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既无“所灭”之对象,故无须“能灭”之功用。故说“功用”亦是虚妄。——但若未达“圆觉”,则因此“妄功用”的不同,而有渐次差别,具体表现为四种“随顺觉性”。

[6]“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执迷有一个“我”,继而贪爱、黏着于“我身、我命”等。——这正正是“无明”之症、轮回之因。

“故起憎爱”,指:诸境违逆我,则生“憎”(嗔恚);顺从“我”,则生“爱”(贪欲)。由此,故有第五章,弥勒菩萨章所言的,“轮回之三种性”:恶种性、善种性、不动性。

[7]“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

“发明起灭”,意即:无论是诸念的生起,还是灭去,皆可如实观照。

[8]“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即知”,由[7]所言之“观照”而“理悟”。

“性自劳虑”:此“性”,指:众生的“分别之心”。此心,念念不断,无有停时。具体表现为:对外攀缘、执取,于内造作、计度。故称“劳虑”。

“法界”,含摄一切世间。“法界净”,亦称“法眼净”,即了知身心本无,一切幻化。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彼“粗念”断,而得“轻安”,故称“净”。然心生贪爱,反执着于“净”,故称“自障碍”。——可见,如此“净解”,实际上是“净缚”。只是“理悟”,未达“证悟”。

[9]“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处的“解碍”,即上述[8]所言之“净解”。

“见觉”,于“净解”而言,更进一步:净解,为“所照”之境;而见觉,则是“能观”之智。——但若黏着此“觉”,此“觉”则变成另外一种碍。

[10]“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不住”,即“不黏着”。菩萨不假功用,而无时不觉,离种种相,故称“常觉不住”。

此处的“照”,指“所照”之碍;照者,指“能照”之觉,两者皆着“相”。——常“照觉”而“无照觉之相”,故称“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亦即是,偈子所言:“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11]“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己断灭,无灭碍者。”

“其首”,喻为“诸碍”,为“所觉”之碍。能断者,喻为“碍心”,为“能觉”之觉。

“以碍心自灭诸碍”,意同第二章,普贤菩萨章的“两木相因,灰飞烟灭”的譬喻。

[12]“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修多罗教”,喻为标月之手指,直译为“经教”,意为:修行法门。

“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此处“所标”,即修行法门。意为:旨在“月”(觉悟),而非“手指”(导向觉悟之修行法门)。既已见“月”,则需舍“手指”。若仍执着于“手指”,此“手指”则成为另一种碍。——意同《金刚经》所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3]“一切障碍即究竟觉……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处为佛的境界。详列有“十对”关系:

1.智-识: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2.成-破:成法、破法,皆名涅盘;

3.智-愚: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4.正-邪: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5.妄-真: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6.净-染: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7.正-依: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正报,指神识所居之肉身肉体;依报,指肉身所处之外部环境)

8.苦-乐: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9.有性-无性: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有性”,指三乘性,即声闻、缘觉、菩萨;“无性”,指无有出世功德种性,又名“一阐提”)

10.缚-解: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智、愚”等诸相,不过是假立,实不离觉性,平等无分别。故说,“法界海慧(佛智),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意同第三章,普眼菩萨章所言:“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14]“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此处,既是详解“随顺觉性”,亦是修行法门,总的来说就是“心不生虚妄”,细说则有五个梯度:

1.“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外不攀缘,内不分别)

2.“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元本“无生”,非作故无)

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计度分别,不欣厌取舍)

4.“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如“眼不自见眼”)

5.“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生信断疑)

[15]“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植众德本”:此处所指,不仅是“积累功德”,更是积累“成佛的菩提资粮”,圆满“波罗蜜”。

[16]“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此“人”,即偈子所言:“现世即菩萨”。

“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唯佛独有。此处,意为“成就佛果”。

五十芥

写于2019.05.05

修订于2019.06.16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