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娘娘王贞妇-台州传说故事勾辑
这则关于王氏贞妇的故事选自陶宗仪的《辍耕录》卷三《贞烈》。
辍耕录清风庙《南村辍耕录》简称《辍耕录》,是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创作的一部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共三十卷,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
《南村辍耕录》的性质属于历史琐闻笔记,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所以《辍耕录》保存了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宋元两朝的典章制度、史事杂录、文物科技、民俗掌故等等,还有小说、书画、戏剧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记载。
此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是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
《贞烈》全文如下:
王贞妇躲藏处是年(按: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丞相偏师徇台。台之临海民妇王氏者,美姿容,被掠至师中。千夫长杀其舅姑与夫,而欲私之,妇誓死不可。自念且被污,因阳曰:“能俾我为舅姑与夫服期月,乃可事主君。”千夫见其不难于死,从所请,仍使俘妇杂守之。师还,挈行至嵊,过上清风岭。妇仰天窃叹曰。吾知所以死矣。即啮拇指出血。写口占诗于崖石上曰:“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夫面不知何日见,此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偷频滴,一片愁眉锁未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写毕,即投崖下以死。死之日,距今且将八、九十年,石上血偾起,如始写时,不为风雨所剥蚀。予昔过其下,尚能读所写诗。嵊丞徐君端,树石祠,刻碑于死所。浙东元帅白野泰不华公(字兼兽,状元及第),守越日,为立庙像,乡之人私表曰“贞妇”。
宋德祐二年丙子,元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母后、少帝在临安府降,宋亡。
德祐(1275年-1276年)是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德祐二年也是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景炎(1276年5月-1278年4月)是宋端宗赵昰(shì)的年号。
清风亭,王贞妇跳崖处岁月定格了王烈妇的纵身一跃,让一位普通的民妇成了后世敬仰的楷模。后人感其气节,筑庙纪念(清风庙位于嵊州市清风景区),易青枫岭为清枫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十月十五,各地前来凭吊清风娘娘的群众络绎不绝,形成规模。
清风庙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历代几经修葺,现存庙宇系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十月十五,各地前来凭吊清风娘娘的群众络绎不绝,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清风庙坐北朝南建筑精巧,庙内饰有木雕雀替,石雕、石窗,古戏台上的木雕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近年古庙重修,颇具规模。山门、前厅、古戏台、大殿、偏间、后进、通道等布局别具特色,古戏台从天妃宫移至庙内,给清风庙平添了景色。庙内供有王贞妇神象,人们尊称为清风娘娘。赞扬王贞妇清风亮节的楹联、诗文在庙内处处可见。清风庙是发扬民族气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资料,且历史悠久,建筑精致,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有机会应该去凭吊一下。
清风庙这里,再抄些书,说说此文后面提到的浙东元帅白野泰不华(此文称其字兼兽,有些地方称字兼善。)
泰不华是临海历史上有名的三状元之一(另两位是南宋的王会龙和明朝的秦鸣雷)。《元史》本传中有记载:“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世居白野山。父塔不台,入值宿卫,历仕台州路事判官,遂居于台”。因其父早故,幼时即被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并受其教育,家贫好学,能记善问。
元延佑七年(1320年),泰不华17岁时参加江浙乡试便获得第一名。元至治元年(1321)参加京试又高中状元,授集贤殿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调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历任奎章阁典签、中台监察御史、江南行台左右司郎中、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绍兴路总管、江东廉访使、浙东宣慰使、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及台州路达鲁花赤等众多职务。
当时陶宗仪和泰不华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在陶宗仪的《辍耕录》和《书史会要》等许多文字中,我们都可以读到他对泰不华的记录与交往。在陶宗仪困守乡居、饥寒无着时,泰不华则时常给予接济并竭力举荐。虽然对于泰不华的举荐,陶宗仪以其个人的节义观念而谢绝,但泰不华却也并无责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