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真相》读后感
高迪2022.10.27
俄国当代作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到: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正确的、和乎情理的事物都是相似的,而错误的、误入歧途的事物都千差万别,就像通往康庄的大道一样,大道只有一条,而从旁边延伸出去的、不同方向的小岔路却有很多。
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快乐的人为什么快乐,而不是那些抑郁的人为什么抑郁;专注如何走出阴影而不是阴影是如何产生的;专注找出幸福的特性,找出优秀个体的经验,将之应用到普罗大众,实现人的终极目标--幸福感!
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决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银行存款;我们应当促成自身的一种变化,就是让我们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避苦)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趋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去向有效的决策可变策略;从边加害边拯救的受害者变为责任担当的创造者!也就是改变我们原有的心智模式和人生剧本。
幸福的人:可以从一朵花中看到春满大地,从一滴水中见到蔚蓝大海;能够改写自己不幸福的人生剧本,能够看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所在;能够支持他人走出心理困境,开创前所未有的人生境界。
幸福是什么?有人觉得幸福就是绫罗绸缎、珍馐盛宴;有人认为幸福是功成名就,万人之上;有人认为幸福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有了金钱、名望、爱人,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当然也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一水一饭,简简单单,但这种纯粹看似近在咫尺,却总被生活中的繁杂扰乱。
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的真相》一书提出:每个人的当下,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你有怎样的内在心智,就会活出怎样的生活状态。因此,要想明白幸福的真谛,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真实的自己。即自知。探索心灵空间和生命坐标,觉察自己的位置:自己是谁?做了谁?没做谁?替代了谁?谁替代了我?沿着“冰山”下循:行为背后自己的应对模式是什么?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感受背后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期待和渴望?那个富有生命力的“我”的状态是什么?导致如此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BVR)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我”实施了如此行为?现在的我对目前的“我”的临在是否满意?那个理想的“我”又是怎样?和世界会有怎样的相处和互动?……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认清自己是一个人的毕生功课。而恰恰《幸福的真相》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具方法和练习,为每位在认清自己道路上的践行者助力!就像赠送你我一个哆啦A梦的布袋:简单直接有效还好用。写到这里,真的忍不住要谢谢我的师父李文超先生和师母徐秋秋女士为心理学做出的贡献!此书只是冰山一角。
众所周知,心理学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提升与人交流的情感品质。我们不是物质性生物,也不是单为了生存需要而存在的生物,只有经过情感的滋养,我们才能补充更多的心理营养,进而产生更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书中谈到:人们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内在的心策略,这是比应对方式更深层次的部分。所谓的心智策略,也称作心智模式,是指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并相应地做出自己的反应。作为成年人,我们在应对人、事、物时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关系中也会呈现出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模式。这些外在的行为模式取决于心智策略,也就是说,我们有怎样的心智策略,就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模式。我们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改变自己,因为改变在潜意识里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而否定就是不接纳人生已经成为经历的那一部分,这会让我们变得痛苦、分裂。我们要学会的是增加自己的心智策略,让自己用更灵活的方式面对未来的一切未知。同时还要守住自己的界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未经我们的允许就闯人我们的空间中。这种感觉就像自己的房子里住进了其他人,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很多困扰正是源自别人没有尊重我们的界限感。同样,就像出国需要安检和护照一样,我们想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也需要经过他的允许,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很多人感慨婚后没有自由空间了,这种空间并非物理空间,而是心灵空间。如同身体需要穿衣一样,界限就像是灵魂的衣服。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不仅要给自己的心灵穿上衣服,还要和他人的心灵保持距离。也就是说,懂得守护自己的界限的人,也能尊重他人的界限,其界限感是灵活且富有弹性的。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了界限和边界,才有了一个一个的“你、我、他”,进而才有了“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人生三件事。
书中还提到:对于自己的事,我们只能自己全力以赴去做,别人做不了,也不应该替我们做。可是,我们往往把自己应该负责的事交给了别人,比如要求伴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当然,别人可能也会要求我们对他的人生负责,这也是他的事,至于要不要对他的人生负责,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的心灵系统中有一个原则:一个人永远不能控制和改变另外一个人。如果我们想去控制别人的话,哪怕是以爱的名义,以对别人好的名义,最终换来的也会是失落。即使在亲子关系中,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事情也是别人的事,无论父母有多么爱孩子,他们都不能够代替孩子做决定,也不能替孩子活一生。一言以敝之,对于别人的事要尊重;对于老天的事,要臣服;对于自己的事,要负责。
两位专家作者还亲切地告诫道:心理学就像是我们的日常保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健体。当然,我更希望大家能用心理学来强身健体,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经营得更好。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与人接触,可是我们生活的艺术感到底有多少?向他人诉说心里话的时间有多少?情感流动的机会有多少?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当我们懂得使用心理学,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就能更有艺术感,和伴侣就更会谈情说爱,而不只是活在物质里。在这个前提下,补充心理营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一件事,而不再是追求一件侈奢品。心理学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提升与人交流的情感品质。我们不是物质性生物,也不是单纯为了生存需要而存在的生物,只有经过情感的滋养,我们才能补充更多的心理营养,进而产生更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总之,无论是“趋乐”还是“避苦”,最终都趋向于对爱的呼唤。当我们能感知爱、接受爱并能输出爱的时候,我相信其实你离幸福的真相已经不远了。
“幸福的真相”,你GET到了吗?你真的GET到了吗?你真的真的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