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拔4500米的藏区支教相遇到结婚,这群孩子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
点击题目下方背包旅行,订阅中国顶尖旅行杂志
人们把环游世界的愿望
写进书里,放到屏幕上
真正敢于出发的有几人?
去藏区完成一次支教
路上邂逅一生爱情
开一座承载自由和梦想的青旅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世界环游
这是多少人的梦想?
我相信,这其中任何一条
都曾无数次出现在你的愿望清单中
而真正把他们一一实现的
却是洛桑和衮衮
洛桑和衮衮
很普通的一对小情侣
没有富裕的家境,也不是明星网红
但却正在书写一份真诚而不平凡的浪漫
谁也不曾想过,在海拔4500米的藏区
两个纯粹而和谐的灵魂邂逅并相爱
然后这爱情就像星星之火
点燃了彼此余生所有的热情
一起组建高原支教团队
一起开自己的青旅
一起带着婚纱去旅行
一起完成羁旅天涯的梦想
这些无数人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
他们却一步一步,在现实中踩下坚实的印记
他们的故事中充满着闪亮的星星
晨曦和朝霞、藏区孩子们单纯的笑脸
充满着值得我们深思的生活态度
高海拔之恋
在4500米藏区最好的相遇
遇到洛桑前的衮衮
衮衮遇到洛桑之前,是刚刚考上川大的一名研究生,专业是新闻学,最高理想是做一名战地记者。然而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还处在看不清未来的阶段,偶尔也会满脑子伤感,内心敏感,对现实和未来有些许的悲观。
而公益和支教总是像火种一样,能给她带来内心的抚慰。她渴望去体验别处的生活,去帮助最有需求也最值得帮助的人群。
从高中起便已萌生的支教念头,在大学后变成了一种长长的渴望。考上研究生后,再一次被招募网站上寥寥几张孩子们的笑脸吸引,最终到了喜林院。
遇到衮衮前的洛桑
洛桑遇到衮衮之前,在培训机构教日语,存够了钱,就出去玩一圈。
他性格不是极度开朗,但却是一个单纯至极的人,没有什么复杂的欲望,难得的潇洒。
2010年的时候,洛桑已经骑车进藏了一次,沿路得到藏人许多的帮助。自此,他爱上高原的辽阔和纯净,也一直渴望力所能及地帮助、报答他们。
于是,在2013年,东南亚骑行结束后,在网上搜索支教信息,正巧看到位于藏地的喜林院,立马报了名。
她和他相遇,故事就开始了
在海拔4500米藏区的喜林院,洛桑和衮衮相遇了。
那里太纯净,没有网络,连手机信号都很弱。远离了浮躁与喧嚣,每天眼睛里盛满的都是蓝天白云、雨水山泉、绿草雪山、星星闪耀......
那时太简单,每天面对的是孩子们最天真、最明亮的笑脸,教他们汉语,陪他们玩耍,也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闹,他们安安静静坐在山坡上,就十分美好。
他们支教的学校,名字很好听,措普雪童学文喜林院,他们都爱叫它为“山上的喜林院”。
喜林院的孩子们,跟很多地方的贫困儿童不一样,他们温暖灿烂,对人没有防备。虽然孩子们有时候也调皮,楼上楼下桌前桌后乱窜,但一声声姐姐叫得太甜太甜,总让衮衮难以招架。
每天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也跟他们一起生活玩闹,沉浸在原始而单纯的快乐里。而同为支教老师的洛桑和衮衮,也在逐渐地了解、靠近。
衮衮给洛桑讲她对藏区孩子们的爱、对支教和公益的坚持;洛桑给衮衮讲他骑行东南亚、老挝船上遭遇雷雨的历险,讲未来的旅行向往,去中东、去印度、去环游世界!当洛桑讲述这些的时候,眼睛闪闪发亮,衮衮就开始心动了.....
70多天,一整个夏天,形影不离。
支教结束后,她和他,直接回家见了父母。
遇到洛桑后,衮衮的整个人生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她不再是那个迷茫和愤懑的小女生,开始真正与这个世界和解。所有的敏感和脆弱都被洛桑的豁达与通透一一化解。
洛桑也为了衮衮来到了成都,开始了他们青旅的梦想。
第一个梦想
他们开了能吹一辈子的喜林院
喜不是一个人的喜,林是一个很大的森林
衮衮在成都读研究生,所以洛桑按照约定来成都陪她。
他们半凑半借,开了一家小小的青旅,名字也叫“喜林院”。他们打算边开青旅边攒钱,为了养活以后长期支教和旅行的梦想。
一开始的时候,这里只有大大的3层楼、孤零零的7台空调,但幸好,洛桑和衮衮有用不尽的热情。他们用心地布置,小小的房子慢慢变得鲜活起来。
后来的4年里,他们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有路过的旅人,有流浪的歌手,有特意赶来结识的支教同行,也有一起携手同行的创业伙伴。
夏天,楼顶天台很适合烧烤,十几甚至几十人,放着音乐,聊天,玩游戏;深夜的时候,连上音响,弹吉他唱歌;早上,就着冰啤酒与雾蒙蒙的远方,一起看第一缕日出。
很多人热爱这里,因为这里年轻无畏,这里热血沸腾,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故事。
有些人在这里长住不愿离开,索性把自己当成了店里的一员;有些人是来过却又一次又一次回来,把这里当成了一方归处。
后来洛桑和衮衮把喜林院转让出去了,转店前刚好是端午节,五六十个喜林院的老朋友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团聚。洛桑和衮衮后来写道,那够他们吹一辈子。
不安分的青旅店主
虽然青旅的日子很有意思,但奈何洛桑和衮衮永远是不安分的,时常任性地大门一关,跟着客人一起去游山玩水。
▲开店不到两个月,两人就心痒痒,领着一群客人关门去了色达。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巴郎山的合影,谁能想到后来会无数次再路过......
▲五月再次丢下店去了牛背山,那时候还舍不得花钱买件像样的冲锋衣,借了装备抬腿就走
▲九月回了拉萨,去了珠峰大本营
▲心里始终挂念着藏区孩子的他们,每年也必定抽时间再去支教
第二个梦想
心有光亮,支教的步履不停
支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喜林院因故关闭后,他们支教的地点转移到达科寺,两地相隔不远,每年还会回到喜林院一些孩子家里住上一段日子。
达科寺是座喇嘛学院,孩子们都学佛,支教老师主要教十岁以上的孩子学汉语。当孩子们完成达科部分的学业,就会去更大的佛学院深造。
达科寺是他们所有支教点里海拔最高,也是唯一未通水电,条件最为艰苦的。这里的藏民和孩子,也是像土地般淳朴。
藏区支教,其实本来就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你要接受没水没电没网、缺吃少喝的条件;忍受藏区一年四季的高寒、高强紫外线;承受很多孤立无援、语言障碍的时刻;也必须发自内心的心疼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
所以,想去做支教的人很多,但真正去身体力行的却很少。
洛桑和衮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年复一年的到藏区去支教。
心有光亮,步履不停
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回去支教的过程中,洛桑和衮衮意识到那块土地、那群孩子,才是最需要他们的,也是他们最无法割舍的。
只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常年留在那里,只能每年回去支教几个月。
不在藏区支教的日子里,洛桑和衮衮开始尝试通过自己的文字和照片,让更多人知晓藏区,愿意关注和帮助那些孩子。渐渐地,喜林院不仅是个青旅,也成了帮藏区招募支教老师和募集物资的平台。
洛桑和衮衮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梁,提供真实的信息,缓慢去消除尚存的误解与偏见,让更多人了解藏区的美丽与纯洁,重新认识藏民们的淳朴与虔诚。
很多认识他们的人,都建议洛桑和衮衮尝试一下拉商业赞助,这样会比他们两个人单打独斗要快速有效的多。
但两人并不是社交性人格,不会利用资源继续去发展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也不善于用力掀起某种煽情的氛围。所以,无论是旅行还是做公益,这几年他们都走了挺长挺长的路。
也正因为这种完全不掺杂功利性质的行为,也让他们的故事,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社会中,显得更加真诚而宝贵。
“光亮无声,步履不停”,衮衮这样描述他们的支教梦想。
无论现实有多艰难,藏区的孩子就是他们心中那片“光亮”。支教所给予他们内心的馈赠,还有孩子们带来的安慰,就是他们坚持公益的养分,就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光亮。
这种照在内心里的光亮是无声的,但潜移默化的力量却是最坚固的。所以他们每一步都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脚下的道路也在越来越坦荡,自愿同行的人也在越来越多。
支教的光亮,来自于善良的火种
或许在俗世久了的人,很难理解这种坚持。为什么他们不图回报地去支教、去帮助这些藏人?他们的父母同意他们这么不顾学业、不顾生活、不顾未来地一味付出吗?
衮衮说:父母不反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这也道出了他们内心的一点点心酸吧。毕竟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安逸、越来越好,像他们这样“自讨苦吃”的“折腾”,真的让人太心疼!
可人生在世,总要为了梦想“折腾”一次,才不枉轰轰烈烈活一场吧!
更何况,洛桑和衮衮的“折腾”,是有意义的“折腾”,是源自于内心的爱和火种,是深深植根于这片纯净土地,植根于无数与他们一样善良而温暖的人。
比如,今年就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其中一个支教点的联络人呷绒师父筹备近五年的手工艺学校建成了!
长待藏地的他们知道,通常寺里的师父收入都是很微薄的。来寺里上学的孩子,要么家里一贫如洗,要么干脆是孤儿,所以都是不收学费,生活费也收的极少。
他们的支教点里,比如所登寺,是每年150元菜钱和几十斤糌粑酥油;达科寺,则是学生家长轮流来帮忙烧水做饭,每周两名家长,买一到两次菜即可,不收取其余费用。
呷绒师父想建这样一座工艺学校很久了,他想让孩子们不止是学一些文化知识,也学一些以后赖以生存的手艺。比如画唐卡、做木工、铁匠、裁缝、乐器等等等等。
所以,现在呷绒师父与另外几位师父一起,将自己家的房子和土地拿去当地农村信用社做了抵押贷款,才能开建的。
尽管早已见惯师父们为孩子们的无私付出,洛桑和衮衮仍然感到震撼。师父们为之努力的这群孩子,和他们是怎样的关系呢?师生?同乡?同民族?都算。
可从更现实层面的眼光来看,他们也可以算是没有关系。
但,师父们愿意倾其所有,铺设一条带着光亮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在很多人甚至闻所未闻的角落里,有一群人正在恶劣到难以想象的条件下,为孩子们的成长与未来默默耕耘。
而洛桑和衮衮,来到过这个角落,亲眼看过这片土地上的贫瘠,看过人们的贫穷。可这贫穷里,有善良透着光,有温暖开出花。
而这温暖,也变成更大的光亮,照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也愿意为这片土地奉献自己的点点热情,愿意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第三个梦想
带着爱情和你,羁旅天涯
他们结婚了
衮衮说,“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摆脱单调,摆脱重复,摆脱日复一日,投进此生的热爱,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我渐渐意识到,这并非理想者的梦呓,不是口号,不是空想。这就是刹那人生中平凡而灿烂的一种,无比真实。”
而支教与旅行,就是洛桑和衮衮人生的主题。
青旅开始的时候,洛桑和衮衮就约好了只做3-4年,等衮衮毕业就不做了,攒够钱就去走遍世界。所以,在3年半的时候,他们把青旅转让了出去,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支教和旅行上。
两个人对世界的欲望很大,对物质的追求却很低。他们渴望将人生浸泡在路上,结婚却日常到像出门买菜一般简单。
本来两人约定,衮衮毕业那年的6月18号领证结婚,结果大概当月15号左右,才有朋友提醒说18号是周末,民政局不开门......浪漫被打击,两人就慢吞吞把日子挪到了23号,简简单单拍照领证。
两人也没有特意拍婚纱照,干脆在旅行的时候带着婚纱或头纱自己拍!
带着婚纱去旅行
▲丹巴走婚桥上婚纱自拍
▲马尼干戈,带着头纱自拍
▲东南亚骑行自拍婚纱照
▲越南大叻自拍婚纱照
▲越南岘港郊外海滩自拍婚纱照
▲马来西亚小停泊岛自拍婚纱照
他们在一起后,每年至少要有一次长长的旅行,在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要待上很长时间,不追求热门景点路线,只寻找最原滋原味的当地人生活。
2014年夏末,回了拉萨,去了珠峰,又在尼泊尔待了二十来天,走了个徒步路线。
▲被邀请到尼泊尔当地人家里做客
▲尼泊尔徒步时的日出幻境
2015年春天,去东南亚玩了将近两个月,越南、泰国、老挝,又是长长的一路。
▲骑行越南路过一片美丽的海▲洛桑坐在泰国开往老挝的公交车上
2016年春天,又在马来西亚待了近一个月。
▲衮衮在马来西亚公交车上
▲在马来西亚邂逅一场橘粉日落
▲在马来西亚骑行一条清新的小路
▲在马来西亚龟喀岛静静相拥看海
而现在,他们正在印度,两个月后会再去斯里兰卡伊朗等。
▲印度的环境有些脏乱糟糕,但遇到的人,仍然是善良从容的。
带着爱情和你,羁旅天涯
一路上两个人的旅行,当然也不只是轻松和愉悦,必然会为旅费而苦恼。但幸好两个人都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无论是交通方式还是吃喝用度,都简单朴素。
最关键是两颗心是自由而热烈的,两个人是温暖而相爱的,所以哪怕是什么都不做,只是走在路上、看看风景,都是美好的。
在衮衮眼中,洛桑是个老干部一样的人,简单纯粹,也不会刻意准备浪漫和惊喜但每天都会变着法子逗她开心。同时在别人眼中,洛桑就是个宠妻狂魔,对衮衮无比保护和宠爱,什么都要把衮衮放在首位。
比如这次去印度的时候,他们带了一口锅自己做饭,但更准确地说是洛桑做饭......每天洛桑都会想方设法从有限的食材中做出衮衮喜欢吃的饭。
在别人眼中的衮衮,是个潇洒不羁而又坚强勇敢的女孩,所以才能支教、开店、环游世界,仿佛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可在洛桑眼中,衮衮却永远是个怀有赤子之心的小姑娘。她也会有脆弱和无助的时刻,却又常常因为别人的疾苦而流泪;她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却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衮衮的善良让他觉得骄傲和自豪,想要一辈子用心去保护!
你看,这才是最让人羡慕的爱情啊!
并不是因为他们一起去旅行了多少地方,而是彼此相爱、彼此珍惜,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善良和理想,有着相似的温暖和灵魂,永远随性,却又永远热烈绽放!
路途虽遥远,但他们已决定永远青春年少
经常有人问:一辈子支教和环游世界,怎么看都只像是个梦想,真的可以吗?
衮衮却说:路途遥远,好在我们已经决定永远青春年少。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太值得宝贵,愿我们都敢去做热烈的梦。
是啊,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无论你想一辈子做什么,首先都要敢去做;然后要心甘情愿地努力去做,要热烈而执着地去做,这样才会有可能啊。
这个世界上
总有人做着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过着你想过而不敢过的生活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有千千万,活法有万万千
梦想的光亮会照耀每个年轻而热血的灵魂
而敢于去实现梦想的
永远是那些勇敢而纯粹的少数
愿洛桑和衮衮
继续做幸福的支教老师
继续做羁旅天涯的侠客情侣!
愿每个看到他们故事的人
拥有梦想、拥有爱情
拥有真正快意的人生
洛桑和衮衮微博:@衮衮少年
微信公众号:喜林院
商务合作QQ:3040047005
背包旅行微信号:vipilvxing
喜欢就点赞,爱就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