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哟】爸爸如何让孩子有奋斗的动力?
概括
问题:爸爸如何让孩子有奋斗的动力?
关键词:承担方式 追逐榜样 沟通方式
最近有一位爸爸,在爸爸有道的后台留言。
两位老师您们好,我家女儿今年8岁,三年级,现在的成绩是中等偏下,上次期末考试语文才82(另外两科90多)。她知道成绩时挺沮丧的,于是我跟她妈就合计给她报了一些班,她也愿意去上。但是这孩子给我的感觉太不认真了,读书一点自觉性都没有,报班那么贵却还不认真学。平常在家里把她的IPAD收起来,她总可以想到办法去拿,做作业就顾着开小猜,就好像总认为读书是为了我们读一样,一点动力都没有,两位老师这种情况请问怎么办?
本U在这里面,读到的是这位爸爸的无奈和无助。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很多家长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对于读书没有动力,看书写作业的时候就总想着玩,总想着怎么样可以少做一些,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仿佛就是没有奋斗的动力,好像觉得读书是别人的事那样。
读书是反人类的事,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很能够理解这些孩子的心情,毕竟我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也非常能够理解到爸爸们的担忧,毕竟爸爸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走上“正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不过在这里面,最大的矛盾在于,想象和现实,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在爸爸的想象中,他们希望孩子能够主动;但是在孩子的现实里,他们是被动的。(但孩子真的是被动的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而这两大矛盾综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有奋斗的动力?
其实啊,00后或者10后的孩子,出生后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再加上爸爸妈妈那无私的爱,可以说,孩子们除了学习,几乎什么都不用干。这会导致怎么样的结果?这会导致孩子的责任意识薄弱。因为他们没有承担过,便不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也不清楚不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因为凡事都有爸爸妈妈来撑腰,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会帮他们处理好一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目前状态挺好的,我不希望改变它,要不然我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呢。所以,孩子们内心的结论一定是,我现在就挺好的,要什么都可以满足,而且一切都有爸爸妈妈扛着,那我为什么要努力?
分析完孩子们的心态之后,相信各位爸爸已经有点感触了。那么接下来就跟各位爸爸分析一下,如何才能够让孩子有奋斗的动力。
一
给予孩子适当承担的机会
基本上全中国的爸爸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人生更成功一些。所以很多爸爸妈妈,会帮孩子承担“很多”,帮助孩子承担了太多孩子本身该承担的事情,像孩子房间的打扫,孩子的手抄报等等。
爸爸们会觉得,只要孩子能够好,那么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但是啊,爸爸们,你们就算再苦再累,孩子们也感受不到啊!孩子们没有奋斗的动力,最核心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承担实际生活压力的机会。孩子们没有体会过这种压力,就算你再怎么跟他们说苦,怎么跟他们说累,他们也是无感的。他们没有身同感受过,又怎么能够产生那种苦累的概念呢?
所以爸爸们想要孩子有奋斗的动力,那么请先给予他们承担的机会,承担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简单的一些家务,义工等社会公益任务,都是孩子可以去完成的。而这些,也是增加孩子的责任感的一种方式。
二
给予孩子可以追逐的榜样
要有奋斗的动力之前,先要有奋斗的目标。而身边的榜样,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可追逐的目标。而榜样往往有四个途径:
1.喜爱的名人明星
(是否有一些由于奋斗而成功的经历?)
2.身边的爸妈亲戚
(是否有高材生并且是靠奋斗而成功的?)
3.校内校外的老师
(是否高学历且治学严谨的?)
4.一起玩耍的同学
(是否有些有着比较远大的理想且会互相比比?)
这些对象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自家孩子得喜欢和崇拜才行。要知道,喜欢和崇拜,本来就是一种推力,这种推动力会使他们向这些对象模仿,渴望变成他们的样子。所以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对象,以供追逐。
当然,除了要有追逐的目标之外,还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实的定位在哪。学校的教育很多时候过于理论,孩子并不能够知道自己的真正能力去到哪里,所以此时,爸爸们需要的就是多带孩子去接触,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也只有亲自体验感受过,才能够更好判断自己是否适合。
例如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不想在中国读书,死命说美国如何如何好,所以我给到他爸爸的建议就是带他去美国走一遭,感受一下美国的当地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看看感受如何。孩子暑假回来之后,就跟我说,原来美国学习压力也很大,上课基本没休息,课程转换很快,而且如果有作业的话内容会给予很大压力。他觉得如果在中国都适应不了,还谈何适应美国的学习环境?那时候开始,他仿佛整个人不一样,他在学习上也更有动力。(当然,在我的案例中有更多是感受到了外面的压力之后,放弃出外的打算,而是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当前的学习中。)
所以有些时候,只有亲身感受过,才能够更有动力。
3
给予孩子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没有目标,也不是没有动力,而是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目标表达出来,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动力展现出来。我仍然记得在跟一个十二岁小男孩交流的时候,他说过的话。他说,其实他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跟爸爸说过一次之后,就被爸爸死命抨击,说他不行,说他不现实。他后面也再也不敢说自己想当飞行员了。
我理解这位爸爸这么说的原因,他有他的思考,但是他的表达方式的确深深的伤害到了孩子,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给予了孩子一种莫大的打机,抑制了孩子的动力。
我一直认为,作为爸爸,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除了用心外,还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
例如,如果爸爸过多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孩子的愧疚或者自卑感。因为这些信息所传达的是爸爸不信任你,你是没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件事的(所以你才应该这么做),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自己是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的。而其实“你应该怎么做”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亲子沟通绊脚石中的其中一个——“规劝、说教、教训”。
沟通要注意方式,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才能够更好激励孩子,激发出孩子的动力,让他更有奋斗的动力。
UC说
读书是反人类的,爸爸付出时间精力去陪伴孩子,也是反人类的。你想孩子更有奋斗的动力,那么请用你的时间精力去陪伴孩子。只有你跟孩子都反人类了,那么你们才能够成功,因为本来成功就是反人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