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如果西汉与古罗马帝国交战,谁会是最终的赢家?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98人  亭殿阁

在西方,也曾存在过一个能比肩华夏文明的一个繁盛的希腊罗马文明。这一文明也曾经催生了强大的世界帝国——罗马。我们不免好奇,如果同时代的这两个伟大的帝国真的能够相遇的话,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在历史上,汉代班超曾经试图派使者甘英出使罗马,但却被安息帝国阻挠,最终功亏一篑。其后不久,罗马皇帝安东尼派遣使者访问汉朝。安东尼的继任者马尔库斯 奥列里乌斯皇帝,罗马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也派遣过使者,并在延熹九年登录日南郡前往洛阳。虽然这两个地理上帝国隔着千山万水,但在人类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仍旧维持着些微的联系。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的开通下,保持着商业的互动。

这些经济的往来可以证明事实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在经济和外交上是有过交集的,但在政治文化与特别是军事领域,这两国的交流界可谓微乎其微。

打开尘封的简牍总让人想入非非:如果这两个世界帝国互相发起战争的话,除却战争里的其他因素,单单从军队结构与素养来看,到底会鹿死谁手,花落谁家呢?

我们不如现从罗马的军队开始,罗马历史学家李维乌斯曾对罗马的作战方法与军队形式有过清楚的描绘,他说:“罗马人过去使用小型圆型盾牌,后来,在他们为了薪水而服兵役后,他们制造长方形的盾牌。以前,军队作战时都采用方阵(如马其顿方阵),后来改为以中队为单位进行列队,此外还有许多个中队组成的后备队。列阵时,排在第一站列的是长矛兵,由15个中队组成,彼此间靠的很近。其后是由同样数量的中队组成的战列,由正当风华正茂的壮年组成,被称为主力兵。他们手持长方形盾牌,装备最为精良。罗马人将这30个中队称为先头部队。因为军旗之后还驻扎了15个中队,每个中队由三部分组成,每一旗有60个士兵,两个百人队,一名旗手。中队的人数为186。第一旗是经久沙场,骁勇善战的老兵,第二旗率领主力壮兵,比老兵年轻,但不如老兵骁勇善战,第三旗率领新军,他们的作战能力最不可靠,因此被排在最后一个战列。

军队以这种队形作战时,第一战列最先参战。如果长矛兵不能击败敌人,边缓慢地撤退,由主力兵接应。第二线的主力兵接替作战,第一线的长矛兵紧随其后。如果主力军不能取胜,他们会慢慢退到第三线位置。第三战列便集结本列所以的中队,奋勇作战,可以说是背水一战。”如此看来,罗马人的这种中队制军团变化灵活,能很好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凭借这种军团制度,罗马军横扫希腊方阵军,吓跑了高卢人的的横冲直撞,征服了整个地中海。

而汉朝的军队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的京师兵与地方兵的混合制。军需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汉朝设考工令负责兵器的制作,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贮备、管理。有的郡国也设有工官、铁官,负责制作器械,并将它们输入京师。长安城中的武库是国家最大的贮藏兵器的中心。汉时,铠甲已经制式化,均用金属制成,式样因兵种及职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这和罗马共和国的征兵制度完全不同。罗马是一个公民制的国家,所以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权利极其相应的义务。罗马按财产的差异招募军队。不同的财产的公民在军队中提供不同的兵种与职位,并且需要自己提供装备与武器。富有的公民一般担重装步兵(壮年军)的职位,因为他们有钱购置优良的铠甲与武器,所以他们是军队的中坚核心力量。中产阶级提供青年军,他们的盔甲与武器次于壮年军的优良,是军队的先锋。较平穷的公民就充当青年军或者远程军,因为他们没有经济购买厚重的铠甲,所以一般只装配短剑和几支标枪,作为远程部队投入战斗,作炮灰。这种征兵制能够调动军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每个士兵都是为自己,为荣誉而战。部队士气也将大大提高。

汉朝军队配有弓弩,远程实力强劲,穿甲能力强,适应突袭战与埋伏战。特别是汉武帝时,还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吸收了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使马政成为国之大政。汉朝在奖励民间养马的同时,在北边、西边均置苑养马。景帝时有苑36所,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武帝时官马达到40余万匹,为骑兵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军的这种升级使得士兵在进攻中机动性上大大加强。如果打闪电战,罗马军队未必会是汉军队的对手,因为罗马并不出产优良的骑兵。但是罗马军队的装备却高于汉朝军队,盔甲设计人性化,头盔能起到良好的对脑部的保护性作用。况且罗马人纪律优良,军纪严格,军队又由公民组成,士气高,一开始纯粹是为自由而战,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军。但汉朝大部分是农民,装备又都经由国家配给。农民普遍厌战,爱好和平。赢了战争只会让缙绅大族得利,输了也不要负首责。以致汉军士气与罗马士兵相比大打折扣。所以如果是进行持久战,罗马军之于汉军无可匹敌。除了士气问题,由于罗马军队常年和凯尔特圆盾兵,日耳曼狂战士,西班牙突袭队,马其顿人方阵兵,希腊人精锐骑兵,不列颠人圆桌骑士,迦太基战象,埃及铜墙铁壁,帕提亚职业军人作战,积累的大量的军事经验是与匈奴和叛军短期会战的汉军无法比企及的。所以论综合的军力,罗马军也许会比汉军略胜一筹。

然而战争百变,决定战争的因素永远超过战争本身,特别是战争的意外性更是number 1。如此军事才会被称作人类的第十大艺术。军事家也和艺术家一样,通过无与伦比的才华才能够在战场上创造美学。而像古今中外真正伟大的将领,都不仅仅只是一个能打仗的将军,更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领袖。像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凯撒,唐太宗,汉武帝,成吉思汗,查理曼大帝,近代的拿破仑皇帝,腓特烈大帝,现代的毛泽东,甚至希特勒。哪一位能建立千古功勋的人仅只是战场上的一介猛夫,一个草帅呢。

他们更懂得一个道理,战场外的胜利往往比战场上的更加重要,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还有外交上的手段,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知道军事侵略只是蹂躏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肉体,而征服的艺术从来不是只是盲目的运用军事手段。将一种民族的价值文明习俗法律带给另一个国家和民族,使其认同与接受,并且不断变革自身,吸纳对方的文化,融合以至发展,这才代表征服的真正含义。罗马人与汉人都是这方面的大师,征服的大师,他们征服敌人同化敌人,融合敌人完善自己。罗马人征服周围异族,会赋予他们罗马的公民权(包含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尊重被征服地的习俗与法律,给外族跻身罗马上流社会提供机会与条件。而汉朝北征匈奴,南服百越,也会把异邦人纳入汉民族的文化,置郡县给匈奴人自治,带给他们先进的经济制度。汉人同样善于吸收外族的长处,实现民族融合。因而汉朝与罗马都是征服的大师,难分轩轾。

但无论是罗马还是汉朝,到帝国末期,都雇佣了大量的雇佣兵,使得国内财政日益吃紧。罗马的雇佣军制度积累起来的痼疾,一点一点的吞噬着罗马帝国的凝聚力,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从内部分裂与坍塌。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于是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地。

而汉朝在王莽篡汉后,中央的力量被不断削弱,以致外戚专权。直到东汉末地方豪强逐渐崛起,魏蜀吴三国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与汉王朝的寿终正寝,实在是令人不甚唏嘘,感慨无常的命运。像这样,就算是那些曾经几乎征服半个世界的帝国,也和万物一类,难逃“生成,衰老,死亡”的自然法则。曾繁荣一时,也终将颓圮。更何况是自命不凡,洋洋得意于眼前的海市蜃楼,高楼大厦。殊不知在命运这个残酷的大法官面前,没有任何的侥幸与仁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