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张胜兵品《伤寒》之辨证法推演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很感谢大家每天早上六点半来收听我讲的《伤寒论》。那么,今天我们讲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的各种辨证法的推演,以及各种辨证法之间的关系。那么我刚才说的,刚刚说的这一副对联呢,是出自于《菩提本无树》。
那么今天我为什么以这么一副对联来开篇呢?因为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是中医上的辨证法,而中医的辨证法特别的多,比方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这么多的辨证法,琳琅满目。其实际上呢,它们都可以归为一种辨证法,就是“阴阳”两个字。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待会会给大家仔细的来分析和剖析。所以呢,我们选用的这副对联——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法仅仅只是道法自然而已。只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任何一种总结的办法方法,那么只要是对的,它都可以与自然相通。既然与自然可以相通的话,只要是研究自然而得出来的方法论之间,肯定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呢,我们中医上的各种琳琅满目的辨证法,我们通过深层次的推演和研究发现,它们其实是内在相通,可以互相转换,全部都是道法自然的。所以呢,我们认为中医的辨证法仍然是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好,那么我们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知识点开始讲起啊,一步一步的引申开来。我们一般认为这个人所产生的这个疾病,无外乎外感病和内伤病,所以呢,医学上,中医上有这个外感六淫,而内生五邪。那么这个外感病和内伤病,在《伤寒杂病论》里面,很多医家认为《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来辨外感病的,《金匮要略》是以脏腑辨证来辨内伤杂病的。
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如果说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乍一听上去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如果我们作为专业人士,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它又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身,它就是一本书,名曰《伤寒杂病论》,是后世医家把它变成了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作为一本书的时候,它里面从来没有提到过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这几个字,是后世医家对它们进行总结之后,所提出来的一种辨证法。
所以呀,张仲景他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并没有把外感病和内伤病分得这么的清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它也涉及了很多的内伤杂病,而《金匮要略》里面的内伤杂病,它也涉及到了外感病的因素,所以呢,它们根本不能够彻底的分割,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的影响,互相的作用。所以呀,柯韵伯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
好,我们举几个例子吧。举例的话又听得懂,又过瘾,又能说明问题啊。比方说我们在这个《伤寒论》里面,那《伤寒论》太阳病的变证当中的热证,有一个方子叫白虎加人参汤,那么什么叫太阳病变证当中的热症呢?比方说。有人他感受了伤寒啊,因为我们上节课讲了啊,伤寒分为表实证和表虚证,表实证用麻黄汤,表虚症用桂枝汤,相当于今天西医所说的这一个病毒性肺炎啊,上呼吸道感染等等这一类的疾病啊,包括了疫情这种疾病,不管它流不流行,传不传染,我们只要是感受风寒、寒邪,外感寒邪所引起的,通通可以用这一个《伤寒论》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那么如果说感受了伤寒之后啊,一般来说是太阳病,太阳病如果经过了误治,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出现了变证。而这个变证当中呢,耗伤了这个气阴,出现了热证,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好,这个时候的白虎加人参汤,其实是治什么呢?是治疗伤寒的,也就是外感病的,那么这个时候,你一定认为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外感病的嘛。
好,我们看一下《金匮要略》里面的消渴篇啊,白虎加人参汤在《金匮要略》里面出现在消渴篇的上消。那么消渴是什么?糖尿病,约等于今天的糖尿病。那么糖尿病,你能够说糖尿病是外感病吗,糖尿病它应该归为内伤杂病。但是白虎加人参汤,它在《伤寒论》里面是治疗太阳病的辨证当中的热证的,所以呢,白虎加人参汤,它既能够治疗外感病,又能够治疗内伤杂病。那你能够把它完全分割吗?那白虎加人参汤它的用法广得很哦,我现在只是举了两个例子,就在《伤寒论》里举了两个例子而已啊。
《伤寒杂病论》里面,那么在《伤寒论》里面,有人说太阳病的变证,你说的是变证,你能不能说一个不是变证的呢?好,我满足你这个要求,那么在阳明病,阳明病的这个气分有热,兼有气虚的,那这阳明病的吧,这不是变证了,阳明症的热证,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里面的阳明病,它也是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症的热证,气分有热兼有气虚的,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个它也是治疗外感病的呀,它是在《伤寒论》里面呐。
好,那么有人说,这个《金匮要略》就是脏腑辨证的辨内伤杂病的。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金匮要略》里面,太阳中暍啊,有中暍这一篇啊。太阳中暍,中暍就是中暑,说白了中暑,这个气津两伤的中暑,用的还是白虎加人参汤,而白虎加人参汤属于(治)中暑,太阳中暍。外感六淫而内生五邪,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而内生的五邪是风寒湿燥火,唯独没有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暍、中暑。《金匮要略》里面说到了太阳中暍,这应该是外感病,而不是内伤杂病。
所以我们认为《金匮要略》里面也论及到了外感病,很明显嘛,太阳中暍就是外感病,它用的是白虎加人参汤,所以我们通过总结,仅仅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也即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白虎加人参汤就出现在了太阳病的变证当中、阳明病当中,《金匮要略》里面的太阳中暍,以及消渴病的上消当中,它既治外感病,又治内伤病。所以你能够把这一个外感病和内伤病彻底的分开吗?你能够把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完全的隔离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呀,伤寒与杂病是不可分割的,往往伤寒当中含有杂病,杂病当中也会有这个伤寒外感的影子,或者说外感也能引起内伤杂病,也是引起内伤杂病的原因之一。在辨证上,它们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合而论之则两美,分而论之则两伤。
所以呀,临床实践证明,六经辨证必须与脏腑辨证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医圣张仲景的作品。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都是张仲景所打下的。特别是六经辨证,完完全全就是《伤寒论》里的总结。而脏腑辨证的,《金匮要略》打了基础,后世医家呢,通过好几代人的总结,才算慢慢完善了脏腑辨证。而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当中,后世医家在里面提取了这一个八个纲领,简称八纲辨证,也即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八纲辨证呢,虽然不能直接指导开药、开方,但是呢,它却是其它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因为无论你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还是脏腑辨证,没有哪一种辨证能够完全脱离八纲辨证而独立存在,所以八纲辨证呢,它是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
好,那么有人会要问了,可能也会问。说六经辨证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它是六经辨证,但是你刚才说脏腑辨证也是张仲景所创,那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有,且听我娓娓道来。
脏腑辨证,其实它的启蒙最早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面的风论、痹论、痿论、合论这些篇章当中,已经将这个脏腑辨证的雏形啊,列出来了,只是在理法方药上还没有高度总结。而张仲景呢,参考了《黄帝内经》,发挥了《黄帝内经》,在《伤寒杂病论》里面呢,将《黄帝内经》脏腑辨证的思维,用理法方药的形式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在《金匮要略》里面,他是吸取了《黄帝内经》的成就,用脏腑辨证来治疗这个内伤杂病,但是他自己并没有用“脏腑辨证”这四个字去总结它,也是后世医家发展的。
这个以后的一些成就啊,比方说唐朝的《千金方》,孙思邈的,他就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之上,把脏腑辨证有所发展,但是他仍然没有用脏腑辨证这几个字来描述这种辨证法啊。
到了宋朝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儿科医生,也被我们中医学界称为儿科鼻祖,叫钱乙的这么一个人。钱乙你不知道没关系,但是我说一个方剂你一定知道,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六味地黄丸。好多人以为是张仲景的方子,其实不是,它原创是宋朝的钱乙,是一个儿科医生。钱乙呢,在《金匮要略》这个肾气丸,也就是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之上,去掉了桂、附这两味药,就变成了六味地黄丸,最早用来治疗儿科的五迟。什么叫五迟?就是发育不好的啊,有的发育成智障,有的发育呢,这个囟门不合啊,要么就是智商问题,要么就是智力问题等等啊,合称五迟。后来呢,又通过后世医家的临床发现,哦,原来六味地黄丸补肾,补肾阴比较好,所以才慢慢变成了现在市面上,好像老百姓认为的一种假象:六味地黄丸补肾的,男人专药。其实并非如此,六味地黄丸是宋朝的儿科鼻祖钱乙在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之上,去掉了桂、附两味药而形成的。六味地黄丸,最开始是用来治疗小儿五迟的,治疗儿科疾病的。也正是钱乙,他认为小儿脏腑柔弱,亦虚亦实、亦寒亦热,一旦产生疾病呢,所反映的脏腑症状错综复杂、甚为难辨,所以呢,必须要仔细审查、妥当施治,方可转危为安。因此,六经辨证呢,在这个时候呢,就有一些弊端了。那么他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论治方法与纲要。那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的这一种以五脏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呀,并没有仅仅只局限于内,局限于内伤杂病,而且呢,它还涵盖了外感热病的情况,因此他对脏腑辨证有很大贡献啊。
那么金元时期呢,易水学派的产生,对脏腑辨证的功劳最大。因为易水学派,它重点地阐述了脏腑病机学说,以脏腑病证病机来辨证论治作为中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远到什么程度呢?深远到明清以后,脏腑辨证的地位取代了六经辨证,成为了中医辨证法的主流,包括了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中医)教材,都是以脏腑辨证为主流,六经辨证只是附属,发展到了这步田地。
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脏腑辨证的地位取代了六经辨证,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其实啊,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辨证都很重要,你不能说哪一种这一个重要,哪一种不重要,不要分主次,都要学他们两个辨证法,这两种辨证法要有机的结合才行。
好,这个是关于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八纲辨证,那么气血津液辨证呢?卫气营血辨证呢?三焦辨证呢?
气血津液辨证,其实是和八纲辨证一样,不能完全指导临床开药,但是呢,在其他几种辨证法都需要的一些纲领性的东西。你比方说气和血,哪一种辨证法不涉及到气血?因为气属阳,血属阴,所以它还是归为了阴阳。这种辨证法呢,也是渗透到了其他各种辨证法当中,和八纲辨证一样。
那么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呢,是在清朝才产生的。因为这个六经辨证呢,它是外感寒邪在体内的传变规律。虽然说在《伤寒论》里面提到了温病,可惜的是治疗温病的方法呀,被遗失了。所以经过了1000多年的总结,产生了温病学派。这个温病四大家的叶天士创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了三焦辨证。而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呢,它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发挥而来,而且都模仿和学习了《伤寒论》,极大地弥补了《伤寒论》对温病以及温热病的不足,所以它是一个补充。
而它这种辨证法呢,也是模仿《伤寒论》。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伤寒论》是在《黄帝内经》当中吸取养分,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而卫气营血辨证,一样的在《黄帝内经》当中吸收了养分,因为卫气营血这个概念本来就来源于《黄帝内经》,所以他创造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三焦辨证更是如此,三焦辨证呢,三焦本身也是来源于《黄帝内经》,他只是借用了三焦这个名词,而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个辨证法。
所以呀,我们不难看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没有哪一种辨证法不是来源于《黄帝内经》,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再在临床当中,发挥、发展、总结而来。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中医出《内经》。你没有哪一个门派的功夫不是来源于少林寺,你没有哪一门派的中医,它不是来源于《黄帝内经》,所以啊,我打算把《伤寒论》讲完之后,以后还要为大家讲《黄帝内经》。
好,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张老师,你不是说这几种辨证法都可以相互转化,道法自然,道理是相通的么,你转一个给我看看?你把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你转给我看看,让我理解理解它们怎么转换。好,这个问题问的好,我必须要转给你看一下,如果不转给你看,你还以为我瞎说话。
为了能够让大家听懂、听明白、听彻底,我就举一个例子来将这几个辨证法无缝衔接、瞬间转化。 我们仍然以西医学所认为的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或者说病毒性肺炎为例。为什么讲这个例子呢?因为几乎没有人这一辈子没有出现感冒过,就是感冒嘛!说穿了就是感冒嘛,哎呀,我吹了个风,着了凉,感冒了。哎呀,我昨天吹了空调感冒了,哎呀,我昨天吃饱了,感冒了。 哎呀,我昨天跟有感冒的人,有病毒性肺炎的人在一起,我被传染了,怎么办呢?好,我们就用这个病来把这几种辨证法,让你通通的明白,他们是怎么样无缝衔接,瞬间转化的。 在转化之前,我首先跟大家把这几种辨证法呀,最基本的概念跟大家说一说啊,这个六经辨证我自然不用说,我已经讲过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叫六经啊。那么脏腑辨证呢,比方说脾肾阳虚啊、风寒袭肺、风热犯肺、肝肾两亏、肝脾不调、心肾不交,这些四字短语有脏腑在内啊,那么它就叫脏腑辨证,它把脏腑的名称都涵盖在里面的,这个叫脏腑辨证。
那么卫气营血辨证呢?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那么有的人就不懂了,什么叫卫气营血呢?这样吧,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彻底明白,比方说你把人体看成一个洋葱,这个洋葱呢,只有四层皮,第一层皮叫卫分,第二层皮叫气分,第三层皮叫营分,最后一层叫血分,那么外感这个邪气啊,当然这是温病里的概念啊,入侵到人体之后,首先突破第一层皮卫分,然后是第二层皮气分,第三层皮营分,最后一层血分,然后血分,如果治再治不好的话,这个人可能就没救了,死了。这就是卫气营血,很简单,一层一层。
那三焦辨证呢,三焦辨证就更简单了,上焦、中焦、下焦啊,上焦有心肺,是吧,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就这么简单,所以三焦辨证跟脏腑的关系呢?那么就是上焦有心和肺嘛,中焦有脾胃嘛,下焦有肝肾嘛。当然,他也是温病的一种辨证法。好,现在明白这几种辨证法了吧?三焦辨证是上中下三焦,这种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把人体当洋葱,四层皮,一层一层入侵,或者说四堵围墙一层一层破,那么一层一层抵御外邪,就这么简单。而六经呢,它是有六道防御系统而已。
所以我们总结的话,外感病侵入人体,三焦辨证是相当于三道防御系统,上焦、中焦和下焦;卫气营血辨证的是四道防御系统,是为气分、营分和血分;六经辨证是六道防御系统,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就这么简单嘛,说穿了不就这样吗,只是他们适应的邪气的性质有差异而已,一个是寒邪,一个是温邪,就这么简单。 而脏腑辨证呢,脏腑辨证,比方说我们说了脾肾两虚、肝气犯胃、心肾不交啊,这一些都是与脏腑相关,是脏腑加阴阳、气血之间的失常,那么我们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好,现在我们把这几个辨证法的概念搞清楚了,那么我们如何无缝衔接、瞬间转化呢?我们刚才说过了,我们就举感冒这个例子。打个比方,比方人体感受了外邪,邪气入侵,哎呀,我受风了,我感冒了,我受寒了,我感冒了,或者说我受热了,我感冒了,那叫风热感冒啊。那么,在六经辨证上,我们如何去看待感冒呢?我们上节课已经讲过了,六经辨证的感冒,首先是外感寒邪入侵人体,如果出现的是表实症,无汗而喘,那么就用麻黄汤。 也就是说,如果你感受了寒邪,突然发现了什么呢,出现了咳喘,没有汗,这个发热脉象浮头项强痛,这种情况的话,基本上你就我们就可以认定你是太阳病的伤寒表实症,那就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 不管你是病毒性的肺炎,流行性的感冒,还是其他上呼吸道的感冒,你只要归属为太阳病的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同理,如果是表虚证,用桂枝汤啊,那么如果把它转换成脏腑辨证呢?我们就称之为风寒袭肺。如果说风寒袭肺而出现了无汗而喘、脉浮,我们一样可以用麻黄汤,只是它的辨证法是风寒邪气袭击了肺部,因为你只有袭击了肺部,它才会喘啊。而肺主皮毛司呼吸,你这个皮毛的毛孔,由于风寒袭击了肺部是实证,毛孔就闭塞了,而这些毛孔呢,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肺的功能,在脏腑上讲它是肺的功能,而在经络和六经上讲,它属于太阳经,就这么简单。所以风寒袭肺的这一个寒邪的实证,用麻黄汤。我们脏腑辨证借用了六经辨证的方子,但是脏腑辨证的理论和六经辨证的理论是有差异的,它是风寒袭肺,而太阳病是寒邪袭击太阳经,一个是从太阳经的角度来讲,一个是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所以呢,我们把太阳病可以无缝衔接到风寒袭肺,这就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无缝衔接。
好,如果说天气有点热,一不小心你感冒了,啊,甚至你还流了点浓鼻涕呀,舌苔黄啊,脉象浮数呀,这个时候我们用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的话,就叫卫分证,就是最表面的一层,卫分。如果从三焦辨证呢,那么你就是上焦的辨证,上焦辨证、卫分证,他们都选用的是什么?银翘散来治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市面上这么多的维VC银翘片,维生素C加到了银翘片,成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药,因为银翘片是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名方。它既然能治疗风热感冒,那么在脏腑辨证如何转换呢?同理,我们在寒邪,用的是风寒袭肺,那么热邪呢?我们在脏腑辨证里,我们称之为风热犯肺,你看它不是有脏腑吗?她的脏腑是肺啊,然后风热呢,是外感,外感的风热之邪袭击了肺表,因为肺卫,肺卫肺卫,肺主卫啊,就主表面的意思,所以叫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这个脏腑辨证用什么方子啊,还是用银翘散,也说脏腑辨证,仍然借用了温病的方子。
所以呀,脏腑辨证,他的优点在哪里呀?脏腑辨证,它既可以用风寒袭肺来转换六经辨证的寒邪,又能用风热犯肺来转换由温病引起的热邪。所以说脏腑辨证可以集风寒暑湿燥火于一体,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呢?他们却达不到,不能做到把所有的外感邪气都用一种辨证法来诠释、解释,而脏腑辨证却能做到。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脏腑辨证在明清以后取代了六经辨证的地位吧。甚至乎,我们考医师资格证、考研究生,都是以脏腑辨证为主,《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他的考分内容很少,脏腑辨证考分内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班出身的中医根本就不会六经辨证,只会脏腑辨证,因为考试不考嘛,考试既然不重视,那么他学起来也就不重视喽。那么有的人可能就又要问了,张老师,你不是科班出身吗?你本科读的湖北中药大学,研究生读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按照这个道理,你应该是精通脏腑辨证,而疏于六经辨证呐? 问得非常好,说的也非常好,实不相瞒,我本人最开始学的就是脏腑辨证,因为考试他考嘛。既然我考过研究生,我肯定是把脏腑辨证是学的还可以的嘛。那么为什么我讲课不去讲脏腑辨证?我来讲《伤寒论》讲六经辨证呢,你不是说科班出身的人对六经辨证掌握的都不好吗?是的,明确的说吧,明不假说,科班出身的,无论是我的同学还是我的老师,能把六经辨证学好的,我个人认为就没几个。我觉得应该把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地位放成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疑难杂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用很小的方子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呢,我觉得国家是不是要改革一下,考试的时候至少要把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分值差不多嘛。
那么真正让我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相结合,引起我高度重视的,还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因为在2020年的疫情当中啊,《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运用之广泛、效果之明显,完全是超乎了我的想象,可以说对于我来说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因此啊,在疫情以后,我研究了各种版本的《伤寒论》,疫情以前呢,我是对脏腑辨证研究的比较深入,而且呢,以脏腑辨证为主,疫情以后呢,我将脏腑辨证和《伤寒论》两驾马车齐驱。甚至我对这个《伤寒论》六经辨证更有偏爱了一些,现在我对我的徒弟的要求也是让他们必须学好《伤寒论》,因为这个《伤寒论》它的条文和疫情刚发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字不差。当然了,大家可以去看我在疫情期间写的文章啊,里面的方子基本上80%都是《伤寒论》的方子,百分之一二十是温病的方子,疗效特别好,给我特别大的震惊,因为疫情这件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发生呢,《伤寒论》就用到了精妙之处,所以呢,我就觉得时间不够用,日以继夜的想把这个《伤寒论》普及开来啊,想让老百姓都能够知道这种辨证法。
因为在疫情刚刚出现的时候,啊,因为我本身就在武汉嘛,我当时呢,就用温病条辨的方子去治,发现没有效,后来我发现他们患病的机理和《伤寒论》一样,于是乎呢,我就火速的调整思路,用了《伤寒论》的方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奇效。所以我就相应的写了一些文章,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本人在中医界或者老百姓当中还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原因。因为我不敢瞎吹牛,但是我应该算是第一个用中医方子来用于疫情的中医,应该可以这么认定。那么后面呢,就有很多中医参与到抗疫当中呢,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过我那篇抗疫的文章,但是我那篇文章被几百个公众号转载,点击率累计破亿,所以呢,我相信他们应该是看到过,包括后面出的清肺排毒汤,就是我提出的几个方子合在一起混在一起的,小青龙汤啊、麻杏石甘汤啊、射干麻黄汤啊,这些,啊,加在一起,也就是张仲景的几个方子混在一起啊,形成了清肺排毒汤,而且还远销了全球。当然了,这肯定是他们的智慧,跟我没有关系啊。我只是回忆一下这个疫情的情况,以及《伤寒论》对我这一辈子的影响,刻骨铭心的影响。所以呢,这是为什么我要发愿,一定要让这个中医普及化、全民化啊,嗯,因为如果说大家都懂一些《伤寒论》的话,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就不会慌乱了,因为用《伤寒论》的方法去治这种病,可以说跟普通的感冒治起来还要快。
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既然《伤寒论》这么好,是不是把《伤寒论》学好了之后,以后所有的疫情都不怕了呢?那么我们是不是50年后、100年后,如果再出现疫情,就把《伤寒论》拿出来就行呢?那也不是这样啊,《伤寒论》是针对外感寒邪,用它的话,那是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果是夏天发的温病,夏天发的这个疫情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属于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范畴,到时候我们就要用温病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了。所以我们首先分清楚这一个疫情啊,或者说外感邪气,它的性质是寒还是热,先把寒热分清楚了之后,我们再来采用对应的方法。
那么有的人也给我留过言说:哎呀,张老师,你是集古今之大成者,你精通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其实这是对我过誉了啊。我的的确确,这些辨证法都学了,但是是否学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个是没有任何人能达到这个所谓的这个炉火纯青的境界的啊。希望大家不要捧杀我,我可能这一个学习上比较有上进心,这个善于总结,但是绝对不能够说我到了什么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呀,甚至有人捧杀我。说我什么是什么转世啊,那个真的不需要啊,我只是想普及一下中医,让老百姓得益,希望我们的这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不要被我们随随便便遗弃啊,不要被忘记,我们老百姓留给我们的瑰宝,不仅仅是针对于普通的疾病,伤风感冒,能够解决问题,对于好多这一个疑难杂症、慢性疾病,中医都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那么在我以后慢慢讲解《伤寒论》条文的时候,我会将我在临床当中碰到的治疗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病案,西医无法解释,甚至不敢相信的病案,都会抽丝剥茧的剖析给大家,讲给大家听啊,让大家好好地明白,中医为什么是瑰宝。
那么虽然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虽然这么说。但是,屈原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说学习虽然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我希望大家跟我一起上下而求索。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