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的悲哀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80人  先生木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民掀起了影响深远的省际“进城打工潮”。

截止现在,打工潮更甚,打工者离乡背井,留下年迈的双亲、嗷嗷待哺的孩子、新婚的妻子,只身闯入大城市,于大城市孑然孤立,冷暖自知,失败时无人诉说,成功时无人理解,打工者的悲哀已入膏肓。

家庭的悲哀

据中国政协新闻网的一则新闻显示,外出打工者的离婚率自2007年后逐年升高,原因诸多。

图片来自中国政协新闻网

农民外出打工,目的是想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而因打工造成“家不将家”,甚至是人间最宝贵的亲情和传统的婚姻美德都丧失,实在是得不偿失。

子女的悲哀

据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会报告,从2016年9月始策划实施,历时十个月,涉及中国20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总数超过14868份,调查显示,超10%的孩子说父母月内已死,而中国年平均死亡率为千分之七——显然孩子出于玩笑和发泄不满,故意错填;有9.7%的孩子对父母生死漠不关心;

前几天,美国经济学家罗斯高在一席发表了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演讲。

观点诸多,但是其中最悲伤的观点莫过于农民的孩子大多还将是农民,因为生活上重复周围人、前辈的轨迹,草率结婚、早早生养孩子、把孩子丢在老家,自己再出来打工。攒了钱盖房子,为了是给自己的孩子娶妻生子。孩子们长大了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是做农民工出来打工。滚滚的民工潮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他们却始终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

隔代家长不重视孩子营养摄入。

农村父母显然不具备足够的营养观念,3岁以前贫血的孩子占了农村孩子的一半。贫血会直接影响身体发育、大脑的发育。

大脑的绝大部分在三岁之前逐步定型、完善,那么一半的农村孩子的大脑会受到贫血的影响导致发育不良。

罗斯高说,“现在你去浦东看,我们可以让农民从农村出来,可是他喂孩子养孩子还是用农村的办法——馒头、米饭、咸菜。”

图片来自网络

家长不注重孩子知识的输入。

罗斯高调查的农村家庭中,只有10%的家长头一天和孩子说过话;4%的成年人给孩子读过书;70%的家庭没有书或仅有1本书。

最终造成63%的农村孩子根本没上过高中。

心灵的悲哀

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可诉说的悲伤,在大都市中经历的挫折更是无从和家里人说起,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打工者更是将这种思想贯彻到底。

前天的一则新闻,无言中展现了打工者的悲凉。

图片来自网络

新闻大致是:长沙一男子租住的合租屋,由隔板隔成六间房,分租给六户人家,近几天家中总有异味,并且越来越明显,长沙男子给房东打电话,房东前来查看原因,发现之前租住出租屋的一男子死亡,将近一个月。

姑且不去分析死亡原因,我只想说的是,这一定是一位打工者,住着简陋的房子,毫无公共空间可言,更重要的是死亡长达一个月,竟无人知晓。

打工者离开家乡,只身一人来到大城市,举目无亲,同事间的关系更单薄的如同蝉翼,一触即破,和家人间的联系更是寥寥无几,生病时无人照顾,吃饭时无人陪伴,睡觉时无人铺床,一切只能靠自己,当某一天发生意外,客死房中,无人知晓,何其悲哀。

打工者的悲哀虽然多,但未定型,打工者们要意识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外出打工时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老婆、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能接受大城市的熏陶;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尽量积攒时间,回家,多陪陪家人;和家里人形成日常沟通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给家里人,不要做传统的大男人,悲伤时要和家里人诉说,喜悦时要和家里人分享。

生活不易,但沟通简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