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后感|书评|好书推荐

《活着》之于“活着”——读后感

2019-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企鹅划水

    作者写了那么多的死亡,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福贵还活着吗?

      我第一次读书读出恨作者的情绪。居然把人命写得不如草!读的时候被它吸引不舍得放下,看完一遍就不敢再看第二遍;甚至看的时候简直是在虐待自己,既想要快点看下去,又害怕后面会出现更痛苦更打击人的情节。

      读完最后一个段落,还来不及思考,却又不自觉问自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一点希望吗?没了希望,人就失去了活着的意志,失去了对生的意念。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打击,那么多的痛苦,福贵的乡亲们始终还在笑,取笑、玩笑,而不是苦笑。仿佛笑是一种本能和习惯。在他们的生活里,苦就是苦,没必要用笑去遮掩它、欺骗自己。

    福贵像一根黑色的树枝,撑着,从没倒下过。最后牵着他的老牛,也没倒下过。悲苦,大悲大苦里,他们不说任何多余的话,只活着。作者不写背景,不渲染时代环境,只写福贵短浅目光看到的悲苦,而它能像一根小木楔子一样硌在你心里。福贵也活得像一根日晷,任太阳东升西落,他只撑在那里,本身就像一个活的指引。

    从前喜欢无病呻吟的时候,或者累了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一九四二》里,长工最后丢失了一双继儿女,不顾一切就从火车顶跳下去寻找。大雪漫漫,遍寻不得。最终,女儿的小风车被毁,他终于失去了活着的意志,发出最后一声呐喊,解脱在日本军刀下。当主人公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前方渺茫的生路被自己军队的机枪封闭,他抱着襁褓里的小孙儿,如同抱着自己的心跳。然而,小孙儿不慎憋亡于自己身下,他那生的意念也失去了气息。当他打算将自己的生命放逐于漠漠荒山,路边无助哭喊的小女孩忽又唤醒了他一丝丝生的追求。对于他们而言,饥饿、冰冻、战争、被人放弃,再多打击,只要有亲人在,有责任在,有依靠,就有活着的力量。

  而福贵活着,他连最后的依靠也没有了,何况外孙子的死还多少是因为福贵自己的大意。受到如此多打击,他活得并不麻木。他活得很清醒,否则他不会对作者的倾听报以感激;在他的描述里,他犯过浑、曾经招人恨、受过累、亲历生死、重生过。他爱着家人,一个人赶着老牛、犁田、回到四壁空空的家。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活着?

  也许,是我把“活着”想得太复杂了。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给了我启示。他说:“我没想那么复杂,长安是我的家,房子坏了,我就修。修好一处,我便同它亲近一处,他就好一点。”他为的,就是保护长安百姓,仅此而已。周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他像个傻子一样,只知道“不退”。

    不计算,不计较。可能生活就是这样简单呢!过自己的日子,做该做的事,纷繁犹如落叶,拂身而过,知秋不悲秋。福贵骗着他的牛,不管他是否感觉家人们还在看着他,一切不会让他心累。心不累,人活着,就不灰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