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洞察乡土故事

「留守」是地理上的,也是心灵上的

2019-05-16  本文已影响2人  MSC咨询

「心里特别难受也不敢找人说,只能跑到田里大哭一场。」被访的大姐说着说着就哭了。

每次在面对这群守望着家庭和土地的女性时,总感概埋在她们身体里那股力量的强大,也惭愧无法回以同等力量的支持。

在中国,农村留守女性人数多达 4700 万 (截至 2010 年),身心劳损、家庭生计、赡养老小等问题不断困扰着她们,近 ¼ 的留守女性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并且以极端方式寻求解脱的自杀未遂案件是自杀数量案件的 20 倍。

留守女性群量庞大,但是社会总是习惯「忘记」她们。

留守女性究竟是谁?

每逢过年,总有一群人收拾好了房子,做好了吃的,等着远离家乡打工一年的丈夫、妻子或是父母回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承受两地分离的牵挂,这是中国特有的留守现象。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参加当地婚礼的实景记录

如今,主流的社会关注和报道都聚焦在农村的老人、孩子上,但是我们发现在留守现象中还有女性这样一个鲜有提及的群体:她们不仅撑起了家庭生计的重担,更是农村生产的重要基石。

这些留守女性的年龄跨度很大,从 20 多岁到 50 多岁,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都曾在城里从事重体力、低收入的工种,如服务员、工地工人,但又因种种缘故不得不返回乡村。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黔东南农村留守女性报告》

 为子女教育而返乡 

很大一部分留守女性是因为子女教育而选择回到乡村。虽然父母在城市打工,但是孩子随父母进城后,发现在择校入学等方面倍受限制;打工子弟学校无法满足需求,教育质量也无法保证,大部分孩子只得早早返回家乡,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

即使有小部分孩子能够拖到中高考,还是会因为户籍问题不得不返回农村。同时,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存在学坏的可能性,绝大数女性决定放下自己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爸爸还在外面打工,我回来就是为了陪孩子,因为孩子上小学了必须要有人管,督促他学习。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承担照顾老人的职责 

照料老人也是留守女性重回农村的主要原因之一。老人年纪渐大,需要有人照料,在缺乏相应养老服务的农村,在必要时女性自然就需要回到农村照顾老人,留下丈夫在城里继续打工。

 「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 

就像在照顾老人问题上,女性选择回家,这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甚至女性自己也认同这样的观念。所以当家庭缺少经济来源时,自然而然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女性留守家中,几乎很少出现「留守男性」的情况。

虽然在重回乡村的原因上,存在一些共性。但这一人群却无法用一个标签来划分,因为她们所面临的生活状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也就是「留守」与「非留守」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黔东南农村留守女性报告》

通常意义上,留守女性是指因丈夫外出务工,独自留在乡村的女性群体。但是当我们真正来到乡村,才发现「留守」这个标签无法很好地描述她们。

比如在农忙季节前后,因为丈夫的归来帮忙再离去,农村女性会经历从「留守」到「非留守」重回「留守」的转变;女性随丈夫外出打工时她不是「留守」,但是当她为了照顾孩子独自回到乡村时,她又变成了「留守」。

因此「留守」这样的标签,无法帮助我们了解这一人群的真正需求,我们需要重新建立对这个群体的认识,走进她们的生活,去了解她们面临的真实困难与需求。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黔东南农村留守女性报告》

她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或许很多人都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就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里描绘的那样,可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种一些蔬果,闲暇时光和三五好友一起小聚,随处可见自然美景。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她们生活在一起,才发现无论留不留守,农村每个人都面临着很现实的生活重担,问题极其相似,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当地调研实景

 农村劳动的压力 

从早上睁眼的瞬间开始,农村女性就有好几亩地需要去管,养的猪需要喂,需要为老人小孩做饭,打扫卫生,制作衣服……整整一天下来,从下田干活到打扫卫生,早 6 晚 9,近 15 个小时都在劳动,这占用了留守女性几乎所有的体力和时间。除了下雨和过节,全年无休,他们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黔东南农村留守女性报告》

我有时候回家吃完晚饭就想睡觉,太累了。早上起来就去地里干活儿,到晚上才回来。我们喂猪离家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回家还要做饭。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此外,多个受访女性都反映自己长期处于劳累的状态,自身的健康受到挑战,但是家里的重担必须要有人承担,只能咬牙坚持。

 挣钱的压力 

当下种地仍然是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但只能满足一家人最日常的需求。其他的开销必须要通过外地打工,或是到集市上卖手工艺品、农副产品来满足。对于一部分家庭来说,妻子回到乡村意味着家庭收入下降。

女性没有收入代表着在家里没有话语权,面对丈夫的抱怨指责也只能默默承受。所以农村的大部分女性,即便再苦再累,她们在闲暇的时候也不会休息,咬着牙都会找机会去打零工,比如搬砖、挑水泥等。

做小工辛苦那也得去做,不然家里没有钱了,吃饭都是问题。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照顾孩子的压力 

虽然因为孩子回到乡村,但是这些女性教育孩子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进行学习辅导。当孩子出现不学习、打游戏等问题,内心非常焦急担忧,只会打孩子,希望能够让他们听话,找不到其他科学的方法。

孩子淘气调皮的时候主要靠打,也没文化,不知道怎么辅导孩子的功课。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夫妻关系的压力 

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夫妻之间沟通不顺畅,一方面会让这些女性担忧另一方会出轨,出现婚姻危机,另一方面,她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突破沟通的瓶颈。

一喝酒的话,就打老婆,很严重的。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农村女性普遍会在 20 岁左右结婚,甚至更小。夫妻对于如何经营婚姻并没有任何概念,遇到事情只会吵架,甚至还时有家暴发生,很多村子都有类似的问题。

那她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呢?

跟我们的聊天中,虽然她们一直都面带笑容,热情地介绍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当聊起生活上的烦恼时,她们瞬间不受控制地情绪低落,从生计到婚姻,有说不完的烦恼,完全不像先前那般乐观。

「压力大、孤单、无助、焦虑」等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透露出她们潜藏着巨大的诉说倾向,以此来满足自己心理层面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传统观念影响 

以往我们都认为在农村,老乡之间都爱唠家常。但是我们发现女性在村里,虽然对别人家的事情有所了解,但不会主动去探听,对于自己的情况也不会主动与人说起。中国传统的观念塑造了这样的风气——「家里事不外扬」,它让这些女性认为对外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咽。

不清楚各家的情况,一般有什么不开心了忍一忍就过去了。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发泄渠道缺失 

在农村很少有合适的资源,为这些女性提供社交和放松的机会来疏解情绪。她们大部分从田里回家后都选择待在家里不再外出,8、9 点熄灯睡觉,生活极为单调无聊。

也不像在城市,有心理辅导机构或是自我心理排解课程资源做为对女性情绪问题的支持。农村女性即使想要寻求帮助,也只能憋着,或是自己偷偷哭一场。长期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也不知道该如何释放压力与疏导情绪,压抑之下将会导致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

心里特别难受会也不敢找人说,只能去地里大哭一场。

——黔东南州留守女性

所以,「留守」背后真实的意旨不仅是地理上的留守,还有她们在心灵上的留守。

她们面临家庭和生计的压力,没有发泄渠道和外界支持,只能独自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问题。她们默默忍受着生活的重担,有压力和情绪的时候也只能埋在心里,虽然希望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现状。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对当地女性访谈实景记录

一方面,是因为意识能力的不足,而即使她们有改变的意愿,也很难找到改善的方法:虽然互联网时代让知识共享更为便捷,但是受制于自身教育水平,农村妇女主动搜索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较差,仍然依靠社交圈里的口口相传来获取资讯,无法辨别和获得改变所需的信息。

另一方面,虽然政府部门近年来逐渐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但农村女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无论是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都较少关注她们的真实需求,所以这些女性能够触及到的相关的资源或组织仍十分有限。

这些现状也反映了外界参与的重要性:为了改善农村妇女心灵留守的困境,需要外界的资源和能力为她们营造一个改善的途径。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她们?

 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 

农村女性面临诸压力的核心来源于经济问题。所以要想改善她们的心理状况,首先需要从经济问题切入,比如扶持当地的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创造就业等。

一方面让她们能够从事更有回报的工作,减轻她们所承担的重体力劳动,提升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创建了场景让农村女性群体聚集起来,丰富她们的活动参与,还能为其他的项目和资源的接入提供契机。

* 当地很多女性都有高超的苗绣技艺,但缺乏成体系的产业制作,图片来自 MSC咨询当地调研实景

 改善当地女性的心理状态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寻求改变的农村女性来说,十分需要相应的意识引导和资源来帮助她们脱离心灵的留守,如分享亲子、夫妻沟通技巧、自我提升课程、对接心理咨询资源等,这些都能帮助她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会自我开解,改善生活状态。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黔东南农村留守女性报告》

 培养当地的自我造血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她们需要的不是短暂的捐赠与形式主义,而是长期的赋能与支持。

近些年,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都相继开展了火热的扶贫工作,就拿电商培训举例,如果当地并没有合适对外推广的产品,开展电商培训更多只能是科普,无法解决他们的痛点;而纯粹的资金支持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虽然初期可能会给村里带来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资金的撤出,村里没有能力去维持发展,仍然会面临返贫的危机。

因此,对于解决心灵留守问题也是一样。除了根据她们的实情对接相应的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她们自我造血的能力,比如培养乡村带头人的意识、搭建乡村学习体系等,让她们在未来外界支持撤出的时候也能够持续不断做出改变。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当地调研实景

不可否认,农村女性面临的困难依然重重。虽然目前社会关注度不高,但从去掉「留守」标签,走进她们的生活,了解她们真正的需求开始,她们所受到的关注就多了一些。而迈出这一步,永远没有太迟。* 本文调研样本来自贵州、湖南两省

 

关于作者

缪路 | Max Miao  

MSC 高级咨询师,拥有十年的在美工作学习经历。全美文理学院排名第三 Bowdoin College 环境经济学学士毕业生,辅修政治与法律。

曾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美办公室担任可持续发展研究员,根据 WRI 开发的温室气体核算指南计算发表了 2015-2016 年度 WRI 碳排放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曾作为水基金研究员和环保政策分析员,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北美办公室参与水治理、渔业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他将自身在环境金融、数据分析的专业研究经验和技能运用于为企业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服务与数字化管理。

 推荐阅读:

缪路 | 聊哭了当地人、时刻碎碎念着海钓、参与中国水源地保护、在美国为索马里难民搭建栖身所……他的故事真的很多

* 参考文献: 

[1]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

[2] 黄姝伦、汪苏、张进.她们为何抑郁[J] .财新周刊,2017

[3] 黄悦勤.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J].柳叶刀·精神病学,2019

* 内容编辑:MSC咨询品牌负责人 高燕妮

 Maker Sustainability Consulting 

联系我们│contact@msc-world.com

电话│0571-89266293

微信 | msc_world

网址│www.msc-world.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