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

我们都曾是少年维特

2020-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塔塔的成长日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处女作,篇幅非常的短,是这位文豪在失恋后仅用四周就写成的。虽然这本中篇小说的深度没法和后来他经过一生思考写下的《浮士德》相比,但是它在全世界读者的数量却远远超过《浮士德》,很多人还读了很多遍,比如拿破仑就读了七遍。

《少年维特之烦恼》故事本身的情节并不复杂,他是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的形式讲述的。

维特是并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虽然他最初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艺术家),他来到了德国南部的一个小城拉茨拉尔。

在这里,维特练习绘画的同时享受着田间自然风光,这时的维特并没有烦恼。有一天,维特被邀请去参加一个舞会,并且在这个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叫做绿蒂的姑娘。绿蒂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母亲去世了,她照顾着自己一大群兄弟姐妹,是一个有教养而又善解人意的姑娘。

维特立刻爱上了她,虽然已经知道绿蒂订婚了。这两个人非常心有灵犀,因为都喜欢克洛普斯托克的诗,这种亲近感让他们相爱,并且一同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这时的维特依然只有欢乐,没有烦恼。

接下来,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维特意识到了自己爱情的无望。尽管阿尔贝特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因为他和绿蒂的关系免不了紧张。

这时的维特才开始感到烦恼,在无望之下,他离开了这座城市,离开了绿蒂,在大使馆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年轻的维特又受不了公务员死板规矩的拘束,于是又回到韦茨拉尔来找绿蒂,但是这是绿蒂已经和阿尔贝特结婚了。

圣诞节之前,维特趁阿尔贝特不在时见到了绿蒂,两人都有点情不自禁,相互拥抱,亲吻了。但是理性的绿蒂还是挣脱维特的拥抱,并发誓不再见维特。这之后,维特彻底绝望了。他写了一封绝笔信,并且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全书到此结束。

小说的情节其实就源自于歌德自己一段失败的爱情经历。当年歌德确实遇到一个叫夏绿蒂.巴夫的女孩儿,夏绿蒂的家庭背景和小说中的绿蒂几乎一摸一样。她相貌动人,歌德很快遍爱上了她。但是夏绿蒂早已和别人定了婚,而她父亲也认为作为艺术家(当时还不是律师和公务员)的歌德没有前途,因此并不主张女儿嫁给歌德。

不过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中,歌德心里虽然不舒服,但还是理性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后来夏绿蒂和男友结婚时的戒指还是歌德买的。随后,歌德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这场爱情也没有结果,他将这两个女子的形象融合到了绿蒂这个形象中,用写作来抵消失恋的痛苦。这本不长的小说立即让25岁的歌德一举成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当时在欧洲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服装(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模仿维特说话的口气和一举一动,甚至有极少失恋事物人仿照维特这个自杀的方式。最后这件事颇受教会的非议。

在过去,一些中国批评学家(包括翻译它的郭沫若)一定要将这本书所反应的内容和当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人性解放,以及中国当时的五四运动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陈规陋习书。这种有政治目的的解读其实非常牵强,而且偏离了歌德的本意。

作为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歌德只是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写出了几乎所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辈子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成为一个维特。也正是它具有跨国界和时间的意义,才让这本书在随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一本全世界年轻人必读的畅销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能给读者带来很强的代入感,这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绝大部分年轻人读完这本小说后都伤感,惆怅不已,很多人会有和维特一样的经历,剩下的则会“为赋新词强说愁”。

悲剧长长比喜剧更具有震撼力,这个故事如果是喜剧结局,这本书恐怕早就没有人看了。无论是维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歌德,在爱情中都不是备胎,他们是真实被爱着,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当然只是最后的结局并不美满罢了。

这里面并非他们做错了什么事,甚至不像很多人觉得是时代的问题,永远没有完美的时代,维特和绿蒂的悲剧只是命运的捉弄而已。

在生活中的歌德其实是一个很泛情的人,他至少有十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如果说他一生有过挚爱,那应该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当时16岁的莉莉.谢内曼,他们订过婚,最后却分手了,歌德到了 老年还在想着她,但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得到的缘故。

事实上,歌德在74岁的高龄爱上来了19岁的乌尔力克,并且写下来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在这段祖孙恋失败后,歌德才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把剩余的时间都用于创作他的不朽之作《浮士德》了,并且在81岁的高龄完成了这部史诗。

人总需要走出维特的烦恼,这个过程就像成长的过程。在生活中,歌德走出了那一段烦恼,他写了一本书许许多多的人也和歌德一样走出了青春的烦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