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原来处处都是哲学
上一次买书,买了很多探讨人生意义的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少有人走的路》等等,《生活的哲学》就是其中 一本。这类“闲书”看的时候,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但读完一本,收获往往是巨大的。
生活 原来处处都是哲学01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 新鲜且独特
从一个故事开头,讲代表性哲学人物的生平轶事,再讲哲学,这是每一部分都遵循的结构。故事的每个人物都是作为记者的作者接触过的,讲代表性哲学人物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伊壁鸠鲁 ......这些平时听来高大上的,无比遥远的东西就这样不经意间流淌来。哲学家的生活果然是难懂的,有的人面对毒酒不选择逃跑,有的人在大街上像一条狗一样活着,有的人怀疑一切。然后,关于哲学的论证缓缓拉开,哲学固然是无趣的,但在前面故事的铺垫下,一切都可以接受。
更何况,文中探讨的是享受当下的艺术、接受和适应人生中的不完美、纷繁世界的简单生活等等这些话题。每一个似乎都是我们在静夜时问自己的话题,有的或许是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就是这样一本书,在故事间,在高大上与接地气间把哲学问题说得清楚且明白。
02 如果你觉得迷茫 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人多少都是有些抑郁的吧,原谅我这么轻易把这两个字说出口。
现在的医学或者媒体都会倡导要注意这样的情绪,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苗头。抑郁或者焦虑都是要早发现早治疗的。想起身边有些朋友说起自己抑郁的状态,也不知几分真几分假,但至少,这说明,现在的青年人压力不小,尤其是在大城市。
想起上周和朋友们去露营,背着大行囊翻山越岭,到了营地支好帐篷还穿越了大约四个小时。回到营地,特别困,立马就睡着了。当时有人说,你说这么多人失眠什么的,来多走走就好了。
你看,在自己是抑郁或者焦虑状态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也是可以缓解的嘛。
当然,读书是一种方式。我们常常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曾经设定好的目标,等到几年过去之后,发现都变了呢?为什么,我曾经相信过的东西,看到真面目之后,有些想要逃避。
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设计的,实现了其设计目的就是善,当人类实现了基本性的设计目标是,就实现了幸福生活。
这并不是文章的终极思想,只是其中一个观点。我觉得,在抑郁和幸福间,我们或许差的就是一个目标。而目标是什么呢?也许是我一两年前的成为一名杰出的记者。也许,是像我现在受挫时,愿意从头再来,慢慢寻找自己的坐标,愿意去尝试一切。学会一项新的技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一周看完哪本书,写完读后感;一周一天彻底放空,去做那些我想做又没有做过的事。目标能大则大,只能小的时候,那就好好去完成。不可否认,我现在觉得挺幸福的。
03 以怎样的方式去读这本书
在豆瓣上看了一眼别人的短评,有人说第一遍没有太读懂,决定以后有时间再读一遍。我虽然也没有那么读懂,但短时间内或许不需要再读。说说我的方法。
忽略我的丑字,其实这就是一个框架图首先,做好思维导图。哈,言必称思维导图,只是我的离别人的高大上太远,我只能自己动笔画。其实,就是所谓的结构图。我曾经用这种方法做笔记,跨考上研究生的时候,还不知道这叫思维导图。说白了,是不是美,是不是拿的出手,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于它,你知道了书籍的骨架。而碰到相对枯燥的书籍时,这个方法还可以让你不犯困。
其次,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记得,用固定的符号标志,比如我的就是小雪花。还是看豆瓣,老妖以前的日记说,她愿意先画线,再回头去摘抄一遍。我是随时。有时候思维飞太快,那就不摘抄了。这是一种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需要指明的是,在读《生活的哲学》时,我开始也是在书本上画,但是后来发现,我想写读后感的时候,根本不想回去翻书,因为感觉来了,挡都挡不住呀!
最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吧。很多人都会说出这个观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深体会。这两天,单位需要PS达人承担一项任务。但是我是个十足的菜鸟。鉴于我现在多尝试的原则,我这两天在通过视频学习。待把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后,虽然看前辈操作了一遍,但是还是两眼一抓瞎哈。看视频也不行啊。果断地问另一个前辈,我们单位用哪个功能,都怎么操作,还录了视频,最后效果还真不错。你看,生活处处都是哲学,我不骗你吧。
言归正传,前面那个长长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你要问题导向的去学习技能,自然也要问题导向地去读书。比如,我现在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呀,那一些豆瓣评分比较高的类似书籍,我都是要看的。我现在想知道会写作的人都是如何炼成的,所以又了《作家笔记》《巴黎评论》等等。
不知不觉,又写成了经验分享式文章,但是,谁会一下子就写出好文章呢?还不就是把每一点收获都输出,把你的经验细腻地表达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