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雅智航李军 | 溺爱孩子危害大,把握这几个原则才是真爱
点击↑ “华雅智航”,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一位朋友前段时间分享给我一部动画短片《巨婴》,最近稍微有点闲暇,抽空看完深有感触,今天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片中“巨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剃胡须都要妈妈动手,吃饭也全靠妈妈喂,而他的世界里只有游戏。“巨婴”的父亲,除了掏钱和默不作声看报纸,家里其它一切都与他无关。
不幸的是,“巨婴”的爸爸有天意外去世,没多久家里就陷入窘境,妈妈不得已变卖家产,以维持“巨婴”的消费需求,直到妈妈不得已用自己的肾,耗尽最后的生命满足了巨婴毫无人性的物质需求。
最后,“巨婴”不堪饥饿,扒开妈妈的伤口,重新回到妈妈的肚子里,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剧情虽然夸张,但并不是毫无厘头,片中巨婴的妈妈不加判断和选择,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在精神给予方面却极度匮乏,以至于让孩子认为向父母索取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是当今很多家庭亲子教育中的一个极端表现。
类似事件的个案在我也经常在处理,在新闻报道中也有时不时能看到,虽然大多数还没有悲情到如此结局,也终归是一幕幕悲剧,但在这样的悲剧里,没有人是无辜的!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孩子,基本上是“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如果父母的“内在小孩”是丰盛具足的,自然就会看到孩子的需求变化;如果父母的“内在小孩”是匮乏的,就会把这些匮乏的部分,投射给现实中自己的孩子,无节制地满足孩子以填充自己的内心匮乏。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溺爱”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长需要。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因为社交恐惧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而经她妈妈的朋友介绍来到找我做咨询。初次见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衣着得体,妆容精致,看起来有些高冷。在后边的接触中感觉她的安全感严重缺乏。
她说:“我每到一个新环境,都努力想和周边人搞好关系,但这种理想状态通常持续不了多久,然后我就想逃离这个环境,换一个地方,这样我就会有新的环境和朋友,这让我身心疲惫,我厌烦这样的生活,我讨厌自己,也不想和我的家人多说一句话。”
回溯中了解到,这位来访者自小家境殷实,从小被包围在两代人的呵护中,家里两代人抢着宠,绝对是家里的小公主,受家人伺候,依赖成病态,公主行为受娇纵,她自然而然的习得这种生活模式。工作里稍有不如意,就抱怨指责牢骚满腹,对同事颐指气使,连单位领导都不放在眼里,十足的大小姐脾气。大家和她相处一段时间,大都受不了逐渐排斥远离。而她,没有力量去面对,只是选择逃避。
本质上,她的选择与短片中那个躲在家里只会打游戏的“巨婴”并无区别,他们都习惯于把自己封闭在由父母的溺爱营造的温存世界,对外在的真实世界充满恐惧,一次次受挫,一次次退缩。最终,把自己禁锢在可以有安全感的狭隘空间里。
“溺爱”,足以摧残孩子的心智,而且毁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一个家庭。现实中,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通过了解很多父母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对孩子有没有溺爱。
有的父母和我提出这样的担心:现在养孩子真是个艺术活,给的少了怕孩子受委屈,给的多了怕惯坏孩子,尺度很难拿捏,太难了。
其实,把握好几个大的原则,在孩子不同的成长期给予不同的关爱和满足,并对其偏差行为实时纠正,孩子就可以积极向上阳光地成长。就像我课堂上讲到的:“你恰当地满足了孩子,孩子就会满足你”。
01
营造不偏不向、互相尊重、长幼有序的家庭氛围,不过分凸显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比如吃饭的时候可口的饭菜放在孩子面前任由他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供他一人享用。家里其他人过生日可以从简甚至忽略,但是孩子过生日大搞特搞等等……类似这样的做法容易让孩子自感特殊,会不自觉把身边亲人对他的好,当成理所当然,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变得自私自利、同情心薄弱、不懂得关心他人。
要让孩子明白,没有理所应当。一旦孩子把家人的爱当成了蛮不讲理的资本,这种爱就已经与父母的初衷背离了。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告诫他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有一天孩子步入社会,我们父母不能时刻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孩子能够以平和的心对待生活,以感恩的心面对人生。
02
爱孩子并不是把所有好的东西都不加选择地给他,而是要在孩子的不同发育阶段,给予孩子该有的关注。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要求,父母都不打折扣地加以满足,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孩子会出现诸如缺乏奋斗意识、缺乏耐性、韧性、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难免使孩子饱受挫折和打击,严重者由此产生忧郁、躁狂等心理疾病。
孩子的物质需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三种满足方式:实时满足、延迟满足,不能满足。对于当前必须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要实时满足;对于孩子有需要的或者对于学习成长有帮助的,我们也可以承受的但不是紧急的需求,可以延迟满足;对于孩子不该满足的要求,即便他因为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而伤心痛哭,也不能姑息迁就,一味的满足孩子不当的要求,看似爱孩子,实际却助长了孩子对不合理欲望的贪婪之心,是对孩子一种隐性的伤害。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经针对4、5岁的小朋友做了一个研究需求延时满足的“糖果实验”。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糖果。孩子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但是假如能等一会(15分钟)再吃,就可以多吃一块。再后来的跟踪调查获得意外的发现,当年接受等待多吃一块糖的孩子在青春期表现更为出色。所以,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应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03
现在许多的家庭往往全家上下都围着孩子转,既然可以享受这种毫不费力就拥有的“幸福”,孩子当然愿意“坐享其成”。我们对他疼爱有加,不愿意让小小的他受累,因此什么事都替他做好。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父母包办越多,孩子的能力就会越差,而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越差,就越难融入新的环境,父母不要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父母保姆式为孩子包办一切,不仅会毁了孩子,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当孩子具备足够的能力时,父母要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由他自己主动去完成,让他在体验中渐渐成长。
“溺爱”是父母对自己“内在小孩”的自我满足,父母想走出这个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到内观外察。向外察觉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他需要什么样的成长体验?向内觉察自己的童年,与孩子的现在做比较,问自己,我为孩子付出的这些,究竟是“我”想要,还是孩子需要?
借用华雅智航讲师团一位讲师在沙龙分享中的一句话,她的孩子对他说:“妈妈,你说你爱我,可是我只是想要一颗苹果,你却非要给我一筐梨。”只有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才能做到真正爱孩子。
父母的爱是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精神层次的满足,但是仍然要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纠正,而溺爱则是不计一切的满足孩子,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不要认为在童年给了孩子不计后果的爱就是真正的对他好,真正的爱是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