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万权重助力懂感恩陌生人,从不互动的人自觉绕行!要求投稿800字以上,每周最多一篇洞见·历史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

游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记

2023-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一任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直很欣赏梁衡先生《周总理手植腊梅》一文中的描写:淮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有其手植腊梅一株,现已愈百年,枝叶满院,高比屋肩。其一树六股,遒劲曲折,上下翻飞,如绳缠龙盘。每当盛夏之时,枝探墙外,四壁难禁勃勃生机;浓阴覆地,满院都是盈盈之情。晨风轻摇,碧叶向天奏有声之曲;皓月初上,疏影在墙写无声之诗。而当寒凝大地,北风过野,雪盖高原,这青瓦老宅中腊梅怒放,忽如一座金山横空出世,灿若朝阳,满树黄花无一丝杂色,方圆数里,暗香浮动,荡气回肠。此总理手植腊梅之大观也。梁衡先生讲述了周总理亲手种植腊梅的故事,历经百年,枝叶繁茂的腊梅,将周恩来的精神与品质传承下来。观赏这棵腊梅,也表达出了国人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怀念。在这里,梁衡先生把童年读书处错为少年读书处,当然不影响阅读。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是我时常去观瞻的地方。步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里运河岸边,漕运西路174号,一面汉白玉浮雕墙首先映入眼帘,浮雕上的周恩来总理面带微笑,双臂抱在胸前,显得和蔼可亲,据周恩来手迹拼集而成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熠熠生辉。背景是他生前最喜爱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以为是周恩来总理一生的写照。浮雕墙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镌刻着周恩来青年时代创作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仿佛鼓舞着每一位参观者。

雕像墙的右后面是正门。青砖灰瓦、木制门窗,似乎在诉说着幽幽岁月里的依依往事。庭院深深深几许,拐过几个回廊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精美的后花园。1979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了五株樱花,就栽植在此,表达他对周恩来这位世界伟人的景仰之情,如今樱花已经长成了樱花林。如果说苏州的拙政园给人的感觉,是“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的精妙与逍遥,那么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则展露出另一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质朴与含蓄。离开如织的游人,我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角落,寻觅时光从指缝间悄然流逝的踪迹。正值浅秋时节,郁郁葱葱的树木投下一片清凉,鸟儿在枝桠间清脆地鸣叫着。多年前,年幼的周总理或许正是在这片树荫下仰望朗朗青空,手不释卷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

童年周恩来在外祖父的藏书里先后学习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镜花缘》等古典小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以及一生秉持的处世信念。据介绍,童年周恩来痴迷于唐诗宋词,为了熟记嗣母陈氏所教的诗文,每天黎明即起背诵古诗词。他跟随嗣母陈氏住在下堂屋,东厢房是其刻苦学习的地方。门前有一株枝叶繁茂的蜡梅,由他亲手培植,人称“一品梅”。每到寒冬腊月就晶莹剔透、芳香四溢,如今已有118周年。

九月之初,微风拂过,给“一品梅”遒劲的树枝镀上一层午后阳光的金辉,沧海桑田的洗礼中更显一抹刚强与坚韧,亦如周总理的为人。“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这种在静水流深中所蕴藏的万语千言,驻足于“一品梅”前的我,隐约中似也感同身受。

古人有云:人之善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人之恶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无论是家国情怀,或是为人夫君,他均是竭尽全力地散发出光与热,仿佛一轮给人希望与信心的太阳,指引着光明所在的方向。翻开传记照片,即便是垂暮之年,他依然“眉间是银河,眼里有星辰”,那份挥斥方遒的将帅风范与温文尔雅的君子气度,始终如一地融合在一起。谁曾料到当年那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憨厚孩子,长大后竟成为了新中国的一代伟人。

与此同时,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其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描写:“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哪)里去了!”每每推开时空之门,进入这些伟人们的童年世界,仿佛与其心灵的距离疏忽之间便缩短了不少。那份儿童亘古不变的快乐天性,以及自幼便培养出的高度自律意识,也在鞭策着我们时刻怀抱赤子之心,并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明心见性、步履不停。

游览出来,已是黄昏。波光粼粼的运河水从脚下穿城而过,对岸的清江浦楼渐次亮起灯火,在相得益彰的晚霞里幻化作一纸诗意的剪影。蓦然回首,身后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红色匾额,如画如梦,在血色残阳里熠熠闪烁着注定永恒的光彩。

公元2023年9月22日,淮阴师范学院张某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