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米香满室

2019-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亦程山水亦程歌

        打小儿,我就特别喜欢去逛粮店。每次爸妈去粮店买粮,都必须带上我,否则,我就拉扯着爸妈的衣服不让他们走。而且,家里的粮本必须由我拿着。每次我坐在安在自行车横梁的小椅子上,被爸妈驮着驶出大院,一边手里举着红红的粮本,一边跟遇见的叔叔阿姨们打着招呼,春风得意得像打了胜仗的将军。其实我以小充大的样子,早已让大人们笑得合不拢嘴了,他们纷纷点着我说:“看这孩子,以后一定是个好当家的。”

        记得那时,市里的粮店不多,有数的那么几家散落在小城的边边角角。粮店都是国营单位,一手掌管着整个城市居民的口粮,每天都门庭若市的,那阵仗,堪比古代的衙门。80年代,人们的粮食是按量供应。每月每人27斤粮,半斤油,家家户户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凭粮油本去粮店取回全家人这一个月的配给。记忆中的粮店,高门大敞,水泥地面上覆着薄薄一层的面粉屑。迎着门摆放的是一张方桌,戴着黑边眼镜的老会计一丝不苟得核验每张递过去的粮油本,算盘珠子打的噼里啪啦响,让等待的人们急切中夹带着一丝紧张。再往里,就是摆放粮食的柜台了,站在里面备战的售粮员都戴着雪白的帽子,腰里系着雪白的围裙,高傲得少言寡语,生怕别人跟他攀上什么亲戚,要求“照顾照顾”。他瞥了一眼我们递上去的粮本,然后熟练的将粮食搬到称上,核准后,不忘招呼一声:”哎,把袋子撑好了,要放粮了。“于是,我们将带来的粮食袋子撑开,紧紧围在铁皮焊成的漏斗上,爸爸扎着马步,用手牢牢地揪着口袋的边缘。顷刻间,面粉顺着漏斗滑到口袋里。我站在一旁看着,好像看到了在今后的每一天里,面粉从口袋里滑倒餐桌上,再滑进我们的肚子里。而一转眼,看见爸爸被扬在空气里的面粉染白了头发,又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那时候,买粮就成了我童年的一件趣事。

        那个十年里,人们的主食还是以白面和玉米面为主。大米因为种植面积小、产量少,粮店没有供应。妈妈单位上有外来搞技术支持的外地工程师,他们都有从原产地买到大米的途径。运来的大米都是用麻袋装着,100 斤的规格,几家人合伙买,每家十几二十斤的端回家去,成为餐桌上的点缀和孩子们的"改善生活"。孩子们馋得厉害了,妈妈才舍得从米袋子里舀出一小碗白米,淘洗干净,盛在大搪瓷碗里,加上水,放在锅里蒸。记忆中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上学时老师让写一篇关于大米饭的作文,我当时写道:”妈妈把锅墩在炉子上,就去忙别的了。我却守在一边,寸步不离。我两眼盯着炉子,不一会,就听见锅里水叽里咕噜的开了,缕缕白气从锅盖的缝隙里冒出。妈妈告诉我说水开之后再蒸20分钟,大米饭就会熟了。我看一眼锅,看一眼墙上的康巴丝,感觉时间过得好慢。终于,20分钟过去了,米饭的清香已经飘出来了,我忍不住偷偷掀起锅盖一看----碗里的米都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白胖子,有几粒还调皮地跑到了碗的外面......"。就这样一篇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粮食对我而言,有一种独特的感情。虽然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但是跟着爸妈逛粮店的童年经历,赋予了粮食除了果腹温饱之外的另外一种含义。现在,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粮食品种愈加多样化。每年的丰收高产让粮食供给充足。但我还是喜欢屯粮。我喜欢逛超市的粮油区,看码垛得整整齐齐的粮袋子,闻大米的清香,小米的浓香,晶亮的红豆绿豆在灯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光芒,各种采撷一些回家,或熬成黏稠的八宝粥,或打成香浓的五谷豆浆。我也喜欢扛整整100斤的大米回家,让米香盈满室。都说餐桌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我觉得,米仓也一样折射了时代的进步。“鱼满网,粮满仓”的盛景已不再只是一种愿望。大米,从以一棵翠绿的秧苗插进地里开始,经历了充足的生长,结出实诚的稻穗,再经过机械化的收割、褪壳,从农间地头飞进百姓家庭,这无一不彰显了大国的民安物阜。小小米粒折射万方,仓廪实衣食足的今天,不正是70年前的愿景吗?惟愿祖国更强大,我辈当自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