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业评课一二
2021-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晚起画蛾眉
夜读的时候,一篇关于评课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它出自丁素珍的文章《评课是一种共建式对话》
好的评课文化促进“真”教研。在我看来,好的评课文化包含几个基本要素:
一是平等的对话。评课之“评”不是评头论足,不是居高临下的“你教我评”。上课人与评课人的关系不是医患关系,你有问题我来诊断开药;也不是上下级关系,你是专家我是小白,权威者掌握话语权。评课不要俯视,一览众山小,唯我独尊,也不必仰视名师,矮化自我的思想,变成零智商粉丝。
评课,应该是一场平等的共建式对话。对话,就不是“你说我听”的模式,而要是“我们一起说”。评课者提出质疑,给出建议,教者站在原设计的角度思考所提建议是否合理,是否有可操作性,对新建议做实施层面的预估,再给予评课者回应。这就完成了一次共建对话,这样的对话回合可以再多一些,经过深度讨论,实现课堂教学真优化。
思维对话,教评相长,是评课的美好境界。
这并不是说,评课时要挑好避劣,赞歌一片,皆大欢喜。在很多个研讨场合,作为接受“检阅”的一方,我会主动对评课老师说,自己的心态很开放,期待听到大家真实的想法。说心态完全开放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位教者都希望自己呈现出更好的课堂,希望听到更多的赞美之词。但,在自己心里留下一道缝隙,让阳光照射进来,让这节课变得高清,让遮蔽的问题显露出来,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生长机遇啊!
一线教师听评课,要让所听的课与自我的课堂对接起来。站在可操作的视角,思考课的优点与不足。好的设计思想,可以吸收,好的教学操作,可以移植。子阳老师文中讲到美国中小学培训中心的一些做法,比如评课中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把操作的事说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很重要。
翻开听课笔记本,看看所记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占比是多少,便可知“教的流程”与“学的过程”谁在前台。教有过程,学有经历,双线并进,评教适当让位于评学,可能是评课更需要的视角。
说得好!教者关注学生的学,自己的教占多少?学生的学占多少?双线并进,或者学生的学占比重大些。
评课的时候,双线并进,关注教者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关注后者应该更多些!
对于自己的课需要一次次听课,
一次次挖出自己的问题,
像一个旁观者一样,
看自己的站姿,语速,眼神,手势.....
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利于学生的学
看自己的课堂是否关注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