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两扇窗——读《临安春雨初霁》有感
每个人都有两扇窗,陆游也不例外。
陆游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作品风格迥异,爱国,田园,言情均有流芳百世之作,而且散文,史学,书法艺术亦颇有建树。
出身名门,家族世代官宦,但因其积极主战抗金的政见而屡遭排斥和贬谪,生逢国破山河的陆游一生壮志未酬。
才华横溢与却壮志难酬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官中屡见不鲜。也许正是这种经历使他们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受万人景仰,千古流芳。
在陆游的作品中,有一首诗难及“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没有“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儿女情长,亦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田园格调,但却是陆游作品中最能显示其才华,内心世界,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一部代表作品。她就是《临安春雨初霁》,诗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陆游赋闲五年之后,重得朝廷启用,赴任前在京城客栈等待觐见皇上的情境。
宦海浮沉,经历多少了世态炎凉,人间险恶,我怎么又将重回仕途。住在京城的客栈里,彻夜难眠,听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一整夜。清晨,深巷传来卖杏花的声音。铺纸研磨,信手草书,恣意挥洒自己的心情。雨后晴朗的天气使得房间分外敞亮,坐在窗前悠闲恬静地煮一壶好茶。不必再为时势焦虑、担忧,叹息了,如果公事能尽早结束的话,还可以回家赶上清明节。
觐见皇上本应是莫大的欣喜之事,却未见诗人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之情,整首诗传递的是宁静,清闲,对自己的幽怨和念家之情绪,丝毫看不出即将觐见皇上的紧张与即将赴任的踌躇满志。
爱国诗人是作者作品和后人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国事紧迫,山河破碎,壮志未筹,诗人却有足够的心情“闲作草”、“戏分茶”以及念想“清明可到家”。
是年诗人62岁!
是哀大莫过于心死?
是人到暮年看破红尘?
还是宦海浮沉对世事早已淡薄、麻木、心灰意冷?
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但答案是否定的,有诗为证:
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年诗人68岁。
其绝笔诗《示儿》中有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年85岁。以诗言志,可见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死未变。
即使在现实中实现不了也要在“铁马冰河”的梦境中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就是陆游。
虽然多次经历宦海凶险,体味世态炎凉,但还是又一次再入凶险之地,前途未卜,已过花甲之年,壮志愈加渺茫,但还是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
但是诗人在却在整篇诗中充分表达着“静与闲”,“”一夜听春雨“”与“深巷卖杏花“”表达的静,“闲作草”与“戏分茶”表达的闲,愈表达“静”,愈表达“闲”,愈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放不下的家国情怀,宦海浮沉的世态炎凉,已近暮年的壮志难酬与悲愤。
托物言志是全诗表达的亮点,杏花在古代文人中一直被赋予表达有玉洁冰清的高洁品质,素衣的同样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不会被世俗的尘埃所污染,书法和煮茶在文化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用一个“闲做草“和”“戏分茶”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和淡定。
作者试图去掩饰什么,却不经意间又流露出什么。时,情,境使得作者的内心处于巨大的矛盾之中,却深深地打击到了我们内心最软弱之处。
这也许是中国文人所具有的共性,对国家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结局却是屡遭贬谪,壮志难酬,终其一生。
这是时代的悲剧吗?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科技、教育、文化大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
著名华裔学者刘子健先生认为:“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为领导,以江浙一带为重心的模式。”
这样的时代对于陆游来说是讽刺还是命运的嘲弄?!
每个人都有两扇窗,对于伟大的人物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