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英雄》引读(一)
“真理只有一个,而圣人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吠陀经》
原本打算像写《羊泉之书》一样将题目写成“读后感”,但由于我对此书的特别推崇,还是觉得做“引读”一词更恰当些,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看到的人有兴趣去阅读,进而走近心理模型的浩瀚深海,从更宏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如书中序言所说:“由于坎贝尔描述的英雄是每一个英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每一个个体”,这也是他将书名定为《千面英雄》的原因,虽历史上英雄故事众多,但追根溯源,他们拥有共同的本质,这种本质也因为契合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英雄原型,因为无论时光如何转移,我们始终被这类型的故事吸引,永不过时,生生不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8025/4aefadae2ffbbf74.jpg)
我开始读此书是由于学习荣格的分析心理时申荷永老师及其团队反复提及“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好奇如我怎么可能错过,于是在某个契机读到了电子版的《千面英雄》,拨开云雾的感觉扑面而来。
弗洛伊德曾说:“宗教教义中包含的真理终究是非常扭曲的,而且被系统化地进行了伪装……我们也同样将真理包裹在象征性的外衣里……”坎贝尔认为精神分析是解开故事真理的最好工具,“一旦我们学会理解他们的象征性语言,不需要人类学家的解释我们就能听懂他们的教诲了。”现在我们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上,直接通过坎贝尔的眼睛、借用他的大脑来学习这门技术,从他整理的神话故事中学习理解这些象征符号,“让象征符号自己显现出它们的意义。”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表象看实质,洞悉千万年来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亘古不变的主题。
在荣格学派的理念中,对象征意象的探索是了解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途径,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表面,就像一直在浅水区游泳,看似理解沙盘中很多沙具的含义却难以理解其组合成故事后的能量,能听见来访者故事背后的感情和挣扎却不知道如何下刀,无法深入到核心,时常有“僵局”的感受,想要到深水区去试探,又恐不善水性淹了自己、淹了来访。后来泡在荣格爷爷的文献中久了,似乎有些能够走得更深些,但是此时我又面临了要带着新手咨询师一起游泳的局面,由于个人的理解力局限,我无法将自己吸收的荣格思想用通俗的方式讲出来,或者自以为已经讲得够通俗易懂了,结果听的人依旧一头雾水,我陷在了对象征的整体感受里,无法言述,和我看佛经差不多,只能体悟,无法言述。好在,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感恩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远程吸收大师的思想,所以,我遇见了坎贝尔(教了我如何看神话),遇见了露易丝·冯·法兰兹(教了我如何看童话),当然这些的基础是长时间浸泡于荣格爷爷的原著,只有先浸泡的足够深足够久,再通过坎贝尔、法兰兹等人的释义和延伸,才会有那一瞬间的顿悟与通电般的感触(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回到《千面英雄》,坎贝尔在开场就表明“由于神话的象征符号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它们无法被定制、被发明或永远被抑制。它们是心灵的自发产物,而且每一个象征符号都包含来自其源头的萌芽力量。”这一描述与我工作中的对应是,在讲述象征含义时时常会有咨询师提问:“为什么这个象征着这个含义?”我的分享是:“这是集体的共识,不是某个学派的定义,是历经历史流传而来的集合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各个流派从自身的角度窥见到了某个面,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意象,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体会。”如此惨白的解释自然无法被接受,却的的确确是我能想到的解读,如同我们去看莫奈、梵高、达利的画,当他们挥毫将内心呈现于纸上的时候,如何去问他们为何如此象征?或许他们自己也无法表达,只是内心的冲动,觉得那个画上的呈现“就是它了”,而我们用心去体会的时候,某种氛围就已经形成,然后我们内在的某处被画作勾引,从潜意识深海浮现被我们觉察、被唤醒,再体验到我们自身的“就是它了”的感受。我的理解是,这就是心灵深处的共识,荣格所描述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丛集”被外在现实照见了。
以上是我在“象征符号”内容上的浅思之千分之一,以此起头是因为我们的每个故事、每个出场的要素都是象征符号,嗯。。。我喜欢用“象征意象”来说,“符号”是可以一对一对号入座的解读,而“意象”则是个整体的形象,如大母神般包含了多维多角度多层次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看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就能放下一对一的狭窄思维,就不会将“英雄”仅仅当做某个英雄,可以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去理解,看到每个人自己眼中的“英雄”,成为自己的英雄。
坎贝尔的名句是:“梦境是个人化的神话,神话是去个人化的梦境。”留个坑,且听明日继续~
————————————————————————————————————————
题外话:早上观摩孩子上网课,一边电脑操作听课,孩子跟着老师读啊写啊学习啊的,一边老师还要求线上回复666等,这还不单只,竟然还有用手机进行语音互动的环节!我在旁心中大喊:什么鬼!如果父母都上班了的,孩子怎么办?听说有家长被迫辞职在家陪读,原本不信,体验过发现真的不容易,我一上午就没坐下几分钟,一直在旁边待着,用各种碎片时间完成自己的功课,7分心思思考自己的东还得留3分候着老师的召唤、孩子的求助,从心理师化身为二等书童,我想……我已不知如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