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

不懂这些,知道1万小时定律也没用!

2017-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杨中兴

有一位培训师朋友曾经和我分享过一段他与学员的对话,当时他们正在讨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门培训课程:

黄老师:知道Seven Habits吗?

学员:哈,知道知道(“我见多识广的,你这是小儿科问题”状)

黄老师:那能说说哪七种习惯吗?

学员:啊……那谁记得啊!

……

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培训我也参加了,但是没什么鸟用!(此时公司的老板和培训负责人已经哭晕在洗手间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认真参加了整个培训,觉得收益颇多,但是回到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培训的东西对实际工作并没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再用一句话概括:

培训时很激动,培训后没行动。(老板和培训负责人再次哭晕)

那么,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没有提升?

答案就在下面这几个因素中,理解并做到了这些,你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

1

有目的地学习

人所有的能力的培养,都起源于最基础的心理学现象:注意。

没有注意,所谓的自控、情商、认知、学习都无从谈起。而有目的地学习,就是从注意开的——你是否在学习之初,就已经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的目的?

有目的地学习可以用大家最熟悉的运动软件来比喻,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持续分享他们当天的运动步数,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在这个例子中,学习替换成练习可能更恰当,运动者有意识地保持或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他们每天都告诉自己:目标就是保持昨天的运动量,或者比昨天更高一点点。这样他们的运动能力确实会发生变化。

同样的情况可以替换成你想学习的任何知识或技能上,包括沟通心态与技巧、管理模型或方法、领导力法则、PPT技巧、演讲的技能、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等,重要的是:你当次参加培训,就是想在这个培训的主题上获得一些新的成长与提高。

换句话说:

这些知识与技能将进入你的长时记忆系统,并能在工作实际中使用。

比如,在参加一次沟通培训前,你就把本次培训的目的确定为:

应用本次的培训技能,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内,不与他人在沟通时出现语言和情感上的冲突。

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评估一下本次培训的景区或酒店档次、茶歇是否丰富、讲师说话是否有漏洞,那么你就不要再指望你能获得相关工作能力的提升了。

2

保持心流通道

心流(Mental flow)是个什么鬼?

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认为,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米哈里齐克森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8个特征,为便于理解,我们直接把这些特征与打麻将对应起来: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三缺一,救场如救火!)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最烦牌友接电话!)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赢钱!)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赢钱啦!)

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看住上家/压住下家/提防对家)

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没功夫想别的事!)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咦?天亮啦,最后一圈啊!)

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获得提升。(千王诞生了!)

那么,如何做到学习如同打麻将一样的投入,而使自己处于“心流区”呢?

这时,需要我们根据心流模型,不断调整自己的挑战难度,保证自己的技能提升是与挑战难度相匹配的。检验的标准就是,你在一次学习或练习中,个人的心理感受是脱离于“焦虑”和“无聊”这两种情绪之外的,感受到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此时,你就已经进入“心流区”了。

3

一万小时定律的误区

很多人都用一万小时定律来励志,但是事实上,心理学研究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那这个定律怎么来的呢?回顾它的前世今生,总共分三步:

首先,1973年,心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与威廉蔡斯(Willian Chase)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十年定律,他推测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中存储5-10万个棋局组块,大概需要10年。这是第一步。

1993年,艾利克森发表了对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成果,发现三组中小提琴演奏能力达到卓越水平的学业生,已经练习了一万小时。但他仅强调了刻意练习的过程,并没有强调一万小时。这是第二步。

再后来,格拉德威尔引用了这个研究,并演绎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单纯的讲一万小时定律有几个误区:

第一,不是所有的专业技能都需要一万小时。成为忘记术专家和成为影帝需要的练习时间是不一样的;

第二,不是你练习了一万小时就一定成功。你练一万小时和郎朗练一成小时,结果不一样,这里有天赋的因素影响;

第三,没有正确的方法,你练十万小时也是那样。回想你的学生时代,你身边那些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想的同学就理解了。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的本质属性是“刻意练习”,单纯强调时间,忽视不同领域、不同基础、不同方法的影响,最后可能就是“一万小时的失望”。

那么,如何正确地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一万小时的突破”呢?

继续往下看。

4

在学习区内练习

现在听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用右手拿笔写下你的名字!(如果你是左利手,那就用左手)

任务二:用左手拿笔写下你的名字!(如果你是左利手那就换成右手)

任务三:用左手拿笔写下你的名字,但要求用篆书!

实际操作你会有什么反应?

任务一,你可以迅速完成,没有任何困难,这时的任务就处于你的舒适区;

任务二,你仍然可以完成,但是过程会感觉很难受,这时的任务就处于你的学习区;

任务三,你可能马上一脸蒙圈,先问:篆书怎么写?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左手写(或者说是:画)出来的问题。这时的任务就处于你的恐慌区。

真正有效学习一定是在哪个区内完成的?

答案是:学习区。

舒服区内的训练不叫学习,那叫重复。

恐慌区内的训练也不叫学习,那叫自虐。

在舒服区内人感觉到的是没有压力感,这是人追求稳定的本性,但是别忘记了,追求进化也是人的本性。

如果你永远重复原有的教学方法,那你永远成不了名师;

如果你永远重复原有的工作方法,那你永远成不了总经理;

如果你永远重复原有的沟通方式,那你永远解决不了沟通的问题;

如果你永远重复原有的思维模式,那你永远别指望自己提升。

这些“如果”可以复制到任何需要学习和提升的领域内。

所以,现在反思一下你自己每天的工作中的事件,有多少是新的,有多少是重复性的。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早已得心应手,可能你也已经停止了进步和提升。

当然也有可能,你觉得我总和你谈进步提升有点烦啊,那就看下面最后的两个问题:

连卖煎饼的大妈都“月入三万,不差你一个鸡蛋”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

连电信诈骗的骗子都天天变换花样行骗,挑战着自己的学习区,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要点:

你在参加一次培训或计划进行某项学习前,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准备把哪些东西内化到自己的长时记忆系统中并执行;

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时刻调整训练的难度和当前技能水平的对应点,让自己始终处于“心流”区内;

在学习区内持续练习,直到这个项目已经扩张进了你的舒服区;

然后,再去挑战新的学习区。

到那时我会对你说:

大师,请受我一拜!


作者:杨中兴,心理学硕士,上海多家集团公司前人资总监,职业培训师

公众号:豌豆心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