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本土起源说18:伏羲在高庙吗?
华夏本土起源说18:伏羲在高庙吗?
文|黄饮冰
2015年初识高庙,我真的以为我在高庙发现伏羲的踪迹了。为什么呢?因为高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稻作文明的痕迹。这在南方是很奇怪的。我说过,在大洪水期间,很多族群退回到了渔猎采集时代,重新过起了渔猎采集的生活,而原始农业因为大洪水的关系,平原消失了,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所以伏羲教人们重新进行渔猎和采集。而高庙正好没有稻作文明的痕迹,所以开始我很迷糊,以为我把伏羲定为在中原是搞错了。
仔细想来,伏羲的第一个文化特征,是渔猎,但是这个渔猎是跟大洪水有关的,因此在伏羲之前,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农耕时代。如距今9000年到7800年的贾湖和彭头山,都是稻作文明。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就已经在种植黍和十字花科植物,距今7650年的兴隆洼,已经在种植黍和粟了,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很多遗址,也都在种植粟。大洪水淹没了平原河谷,原始农业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人类只得重新回到渔猎时代。这是伏羲文化的大背景。
分析中国远古的农业时代,可以分成2各时期,即远古农业时期和现代农业时期。远古农业时期以古栽培稻为标志,在距今18000年到14000年是古栽培稻的起源时期,14000年到10000年是古栽培稻向现代栽培稻的过渡时期,距今10000年后,就是现代现代农业时期。现代农业以现代栽培稻为标志。彭头山和贾湖都处于现代农业的早期。我们现在种植的种子,水稻、黍、粟、都来源于现代农业早期,在距今7650年以前,都已经培育出来并广泛种植了。距今7800年开始的大洪水,对早期现代农业产生了毁灭性的的打击,河谷平原消失,导致东部遗民处于岛屿上和其他地区的遗民重回山地,重新回到了渔猎采集时代。这也就是我把伏羲时代定为在距今7800年之后的原因。就中原及江淮地区而言,大洪水的盛期在距今6800年到6000年,距今6000年时期洪水开始了消退。所以伏羲的时代,就在距今7800年到6000年之间,最可能的时代在距今6800年到6000年之间。伏羲并没有那么遥远。
伏羲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女娲与伏羲再传人类。女娲伏羲再传人类的背景也是大洪水。我们知道,在女娲伏羲再传人类之前,就有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传说。在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传说中,没有伏羲的影子,所以伏羲的出现是因为大洪水。
兄妹成婚实际上指的是族内繁殖,大洪水之前,女人们是跟外族的男性交合繁衍后代,但是大洪水一来,处于一个独立的被洪水环绕的地域的姓族,再也没有他姓族的男性可以交合繁衍后代了,所以只能是本姓族的男女之间交合才能繁衍人类。伏羲女娲再传人类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产生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地域,只能是大洪水时期间的东部海岛上。只要看一看中国山地图,就会发现中国湖南、湖北、豫南、豫西的山是可以连接起来的,在大洪水期间,也不会造成一个姓族独处一隅的局面,所以产生伏羲女娲文化的地域,在豫东鲁西南。
伏羲的第三个文化特征,就是发明八卦。我们在谈伏羲发明八卦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一个事实,就是先有“河图洛书”然后才有八卦。河图洛书不是伏羲文化,而是伏羲之前的文化,也就是大洪水之前的文化。河图洛书实际上就是伏羲时代的考古发现。实际上,河图洛书的名称就已经把伏羲定位在了中原。
中原和江淮地区的大洪水从距今7800年开始爆发,最盛期是距今6800年,到距今6000年开始消退,但是中原和江淮的大洪水的消退一直持续到了距今5500年到5300年,因为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之间有一个突然低温期,这个时期海平面降到了最低。但是这个低温期对东北的农业族群是不利的,所以看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后,逐渐进入衰败。当然,这个低温期对西北牧羊族群也是不利的,这个低温也就引起了黄河以北的族群(西北羊系族群和东北蛇鸟系族群)南下中原。降温同样也会导致中原和江淮伏羲文化衰落。相反的南部的稻作族群却不会受到影响,洪水的消退致使大面积的平原显露出来,人口重新向长江一线集中,距今5300年前后,江汉文明(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明就兴旺发达起来了,这就是大洪水之后的新农业文明,其代表就是神农氏。中国上古文明的转换逻辑是很清楚的。
基于以上三点,高庙不具备产生伏羲文化的条件,所以伏羲不在高庙。
那么既然伏羲不在高庙,为什么高庙没有稻作文明的痕迹呢?
南方的稻作农业实际上没有因为大洪水而断裂,距今8000多年的城背溪文化处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就有稻作农业,就说明南方的稻作农业从平原移植到了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的边缘地带。按照此道理,处于武陵山中的高庙,也应该有稻作农业。之所以没有,与高庙是祭祀之国有关,高庙居住的是祭祀团体,也就是神职人员。就是因为高庙生活的是祭祀团体,远古的祭祀人员或神职人员被称为互人,专门从事祭祀和接受上天的旨意,所以不从事农业。高庙祭祀团体是接受其他稻作族群的供养的。但是有时候供养有差额,所以高庙祭祀团体也有一些随从人员要去渔猎,以补生活资料的不足。正是这个解释说服了我,所以我还是坚持伏羲文化的产生地在鲁西南。我也曾专门撰文,称“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
在华夏大地上,在伏羲之前的时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农业时代,也是一个漫长的文明累积时代,这个漫长的文明时代始于距今20000年左右(以陶器为标志,文明起源于湖南道县的玉蝉岩和江西的万年仙人洞),在距今13000年左右气温变暖,冰融性洪水在西部开始爆发,冰融性洪水与雨水性洪水一起造成灾难,灾难由西向东扩展,这个灾难期一直到距今9000年左右结束。由于在距今9000年前,古农业发展了很长时间,且古农业也进化成了现代农业,人类的天文地理知识已经积累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温趋于平稳,古文明得到恢复,人类的文明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可惜的是,距今7800年开始,气温再次升高,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一起发作,更大的威胁是海中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迅速升高,这个时期文明已经进入到了平原,海浸的影响就很厉害了。这一次人类文明伤害太大,很多文明几乎灭绝了。女娲伏羲就是中原文明幸存的一支。伏羲女娲就有文明和人类再造的任务了。
伏羲再造文明和人类,是对于中原地区而言的,对于其他地区,则不存在了。其他地区的居民,从平原移居到平原与山地的边缘地带,也有深入到山地而重回丛林时代的族群。在平原与山地边缘地带,稻作农业依然存在,文明并没有丢失。高庙就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高庙的性质,就是大洪水期间,南方的居民把祖庙重新迁移回了祖山(昆仑山,武陵山就是昆仑山)。高庙的存在时间也就在距今7800年到距今6800年。距今6800年前后,南方两湖地区的洪水就在消退,像城头上这样的平原高地上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而且文明也开始由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边缘地区向江汉平原上发展,祖庙也许就又迁移到了城头山这样的地方,高庙就衰落了。
高庙疑似三爻,来源周行易《文明断简》 高庙疑似六爻,来源周行易《文明断简》但是高庙作为大洪水期间的祭祀之国,其文明发展程度是那个时代的高峰,这是应该肯定的。
我们在高庙也可以看到八卦的基本要素的存在,如在陶器上可以看到三根一组或六根一组且成十字对称的爻一类性质的符号存在。爻是八卦的基本单位。如果这样三根一组或六根一组且成十字对称的构图是最原始的爻的话,当然可以肯定在高庙存在萌芽状态的八卦。所以说八卦起源于高庙,我是支持的。但这是伏羲以前的文明成就,跟伏羲没有关系。我以前批判过看到红陶就以为看到伏羲的观点,如今也批判看到高庙的三根一组或六根一组成十字对称的构图就以为看到伏羲的观点。
我们对伏羲之前的文明成就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会把伏羲之前的文明成就,如伏羲之前本就应该有的天文地理知识,都归功给伏羲,是不对的。伏羲创八卦,是站在前人的创造之上的。
高庙八角星。来源周行易《文明断简》最能体现高庙是八卦起源地的证据,就是八角星图案。正如周行易先生所说,要发明八卦,首先要有“八”的概念,而高庙八角星图案就是高庙时期古人已经掌握“八”的证据。但对于“八”的来历,我倒是以为四面加四极组合在一起的,四面好理解,四极就是大地的四个固定点。女娲断鳌足以定四极。大地是被四个极固定着。当然说“八的来历”是立杆测日影也行。由两分到四分到八分,逻辑也很合理。
总而言之,高庙人已经懂得“八”了。八角星是十月历,也是天地日三者的关系图,所以也可以说八角星的含意是“天圆地方日照八荒”。天地八荒合起来的数字就是10,用八角星图案代表十月历也就理由更充足了。
“八”也有了,类似于“爻”的十字对称图也有了,再反对八卦起源于湖南高庙就没有意思了。不过这还是不能肯定伏羲在高庙,因为这个高庙时期的八卦可以解释成阴阳对称,但确实没有阴爻和阳爻的对立关系,还构不成伏羲时代的“卦”。高庙八角星是距今7800年时期的天文地理知识的最高成就,但比起伏羲时代,还是落后和原始的。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一定要建立时间轴线,离开了时间轴线,就是一团乱麻,前后历史机会扯到一起了。
那么伏羲在哪里呢?我在《伏羲原来是伏羲》一文中,已经说了,伏羲在鲁西南的凫山。什么是凫呢?老的解释是凫是水中浮游的野鸭子。这种解释我已经在《伏羲原来是伏羲》一文中给否定了。我认为凫是鱼鹰,不是野鸭子。凫山就是水中之山的意思。所以这个“凫”就是对大洪水期间伏羲女娲族群被阻隔于鲁西南丘陵地带而生活于水中之州上的历史在语言上遗迹。距今6000年后,中原和江淮地区的洪水处于逐渐消退中,在鲁西南和大别山之间的高地显露出来,伏羲族群经淮水流域的淮阳逐渐西撤到豫西,而神农族群正好由鄂西到豫西,我把伏羲女娲族群与神农族群相遇地定为于豫西庙底沟,也不是瞎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实际就是江汉的大溪文化和中原的仰韶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又是河南龙山文化和整个龙山文化的源头,而中国史前一个时期的文化都可以统一于黑陶,如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都是统一的黑陶文化,这个黑陶的统一就可以视作是神农的统一。所以我们可以把神农族群的历史从南部稻作时代算起,但神农氏的历史只能从距今6000年到5900年算起。把考古与传说结合起来很有意思。从《山海经》看,伏羲女娲族群也的确有一个由西向东迁移然后又有一个由东向西回迁的脉络存在,这样的假说基础也是很牢固的。
大汶口发现的八角星、凌家滩发现的八角星与高庙发现的八角星在构图上区别性还是很大的。如下所示:
大汶口八角星。来源网络 凌家滩八角星。来源网络凌家滩玉鹰背上八角星。来源网络
说八角星,最简单的还是大汶口发现的八角星图案。从构图的简单和复杂程度看,大汶口八角星应该是八角星的源头。但从时间看,高庙时间最早,大汶口时间最晚,高庙就是八角星的源头。根据八角星图案出现的时间早晚,有人推论出八角星有一个从高庙向东传到凌家滩、从凌家滩向北传到大汶口的路线图。但是这个路线图对不对,我是很疑惑的。因为原始的图案应该是最简单的,这是基本规律。大汶口是最原始的八角星图案,但是时间却最晚。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结合我提出的人口融合理论,就很好解释了。
在末次冰期内或者更早,中国南部人口就分化成两部分,西部(泛滇黔地区)是华尼人,东部(两湖到沿海以至于东海古大陆)是胡尼人。华尼人崇拜火,胡尼人崇拜鸟和日。末次冰期后,在中国的南方,从湖南开始,进行着华尼人和胡尼人的融合历史,高庙和凌家滩的复杂型八角星图案就是华尼人和胡尼人融合的结果。
华尼人和胡尼人的融合是逐步向东推进的。所以沿海还有如同大汶口一样的简单型八角星存在,因为他们还是胡尼人,保持了原有的八角星图案。
大汶口人出现于距今6300年以后,可能与东海及沿海古大陆被海浸吞没有关,还有一个群体就是河姆渡人,他们可能是从更远的东部因为海浸的原因迁徙而来。他们就是在冰期内由于海平面降低而进入沿海古大陆和东海古大陆的胡尼人。在距今6800年到距今6000年是中原和江淮地区的大洪水和海浸的盛期,沿海古大陆和东海古大陆被海水淹没,他们向西进入到了大汶口、河姆渡等一些地区。所以大汶口八角星是最原始的八角星图案,保持了胡尼人八角星崇拜的原始状态。胡尼人崇拜的鸟是鹄(大雁)。所以我说最终没有融合的胡人,进入到了草原。
从凌家滩也可以看到成熟的八卦文化。如下图,就是算卦用的八卦。现在的一些算命先生用的算卦工具与下图是一样的。
凌家滩玉八卦。来源网络凌家滩的玉龙的形态也与石家河、红山、良渚不同,这个卷曲的龙,具有蛇形,头部似鳄鱼头形态,而且是首位相连的,其他的地方是C形龙。
凌家滩玉龙,来源网络。从高庙的名称看,高庙这个地方原本的作用就是祭祖的,当然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祭祀也会演变成综合性的祭祀,高庙也会演变成综合性的祭祀之地。但高庙的建立是祭祖的需要。这个祖是谁呢?是女娲。但这里的女娲不是大洪水期间与伏羲成婚的人女娲,而是祖神女娲。
距今6000年后,南方族群的主体是伏羲女娲与神农的融合体。女娲是女性时代的信仰。从源头上讲,我们都是女娲的后裔。但是在女性社会向男性社会过渡的阶段,出现了伏羲。把伏羲和最后一代女娲联系在一起。神农时期就是完全的男权时代了。没有时间坐标的造说,是一些缺乏人文知识的基因专家的通病。
高庙敬奉的神,开始是女娲,后来由女娲分化出了头顶太阳的女神,即糯神,糯神就是儺神。糯神以后演变成了农神。农神男性化后就成了神农。还由女娲分化出了王母。中国祖居族群都是同源的。分化是距今6000年到4000年以后的事情。
中国上古实行的是氏族统治。权力在氏族之间轮流。统治氏族变了,但族群性质没变,只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氏族名称变了。女娲崇拜在南部演化成了西王母,女娲崇拜在中原被伏羲崇拜取代,女娲崇拜在东北被黄帝取代。
从血统上讲,伏羲,神农,黄帝都是同源的。黄帝族群和神农族群同源于两湖地区。伏羲族群与神农族群同源于滇黔地区。只是分离的时间不同。后来通过江汉和中原融合又归于一体。五帝后期又发生分离,才有苗等南方诸族群的出现。
分析中国上古,要用族群的概念。根在华尼,盛在华夏。雅利安最早在末次冰期内就出现于中国西部,末次冰期结束已经适应于低温的雅利安人北进到了高维度区的欧亚大草原,他们适应于这里的温度环境。最早的华族出现在两湖地区,所谓的古夷人实际是古华人。最早的夏人出现在渭水上游。时间坐标是不能忽视的。
我不明白的是,我怎么看总是发现高庙在武陵山中,不知道周行易先生怎么总说高庙在雪峰山?雪峰山是昆仑山的判断真的是那么重要吗?我一直认为武陵山是昆仑山。我们把文明兴起之地定为为湖南,武陵山正好在湖南平原之西,这不正好符合《山海经》昆仑山作为祖山在大荒之西吗?大荒就是湖南平原嘛!
这篇文章很早就要写了。写此文的原始冲动也是与周行易先生在微信群众的一次争论。无奈我这个人很懒散,所以拖到了今天。
黄饮冰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于孝感租居之陋室。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