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y天意晚晴读书写作群1文章收录专题亲子教育安徽师范大学

“妈妈,妈妈!唉,这个妈妈……”

2018-02-22  本文已影响10人  丝瓜君的问候
“妈妈,妈妈!唉,这个妈妈……”

初五,很多人陆陆续续踏上了征程。有的是从老家拜完年回来,有的是结束休假开始工作。

01

坐在火车上,被邻座的一位小男孩吸引,小男孩大概有6、7岁。起先是因为他想吃桶面,而妈妈以没营养拒绝时,他各种央求妈妈,吃康师傅红烧面时,被辣到出汗,却馋的坚持吃了一口又一口。

后来便是因他的懂事而有所感触了。

整个车程,3个小时。3个小时的时间里,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仅限于“快点吃”、“擦擦手”、“别跑来跑去的”,孩子唯一可消遣、转移注意力的便是手机上的小游戏跳一跳。

到底是个小孩子,哪怕是玩游戏,也忍住不想和妈妈沟通。

“妈妈,你看,我跳了100分!”

“好。”

“妈妈,你之前跳过100分吗?我跳了三个100分呢。”

“没有。”

“妈妈,你之前为什么没有跳过100分呢?”

……

“妈妈,你知道怎样才能跳过100分吗?我告诉你个小秘密。”

“好。”

“妈妈,妈妈,你听懂了吗?妈妈!唉,这个妈妈……”

不得不说,这个小男孩很懂事,在妈妈的眼睛很少离开平板电脑的时候,还在坚持不懈的和妈妈沟通,还在和她分享自己的喜悦与成功诀窍,可即便孩子成功了,妈妈的回应就一个字“好”,孩子跳了2分、29分的时候,妈妈的回应就两个字“加油”。

记得跳一跳这个游戏刚火的时候,好多人写过跳一跳这个游戏的增分技巧与背后含义,而跳一跳中每一个方块出现的时候,它的距离远近,以及不规律的形状,也还在考察玩家的应变力与掌控力。

在这样一个益智的小游戏面前,这位妈妈忽略了孩子从中能获得的成长,而陷入到电视剧中,无法自拔。

我们很多时候纳闷孩子长大了有什么事情不和家长说,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小时候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忽视。

“妈妈,妈妈!唉,这个妈妈……”
  02

表姐现在是一个二胎妈妈,她在怀老大期间,翻阅了大量的儿童身心成长之类的书,并在此期间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

有一年,表姐一家带小侄子来拜年。家里拜年的亲戚一大推,小孩儿好几个,站在床上七嘴八舌,叽叽喳喳,面对这样一群小孩儿,根本听不过来,而5岁的小侄子也因为表述较慢,说话时时常被其他语快的孩子打断。

一旁的表姐注意到了小侄子低落的表情,迅速的加入到我们的对话中,并且轻轻拍了拍小侄子的手说,你继续说,妈妈认真听着呢。

也正因为有了表姐的及时干涉,小侄子不仅感受到了被尊重,而且间接也学会了当别人表达时要认真倾听,同时还锻炼了他当众表达的能力。

现在的小侄子已经步入小学阶段了。在他们班级,他常常在老师提问完后,自信的举起双手,也常在无人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时,大胆陈述 。

“大家都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大家对自己的答案都没有信心,那你回答问题,不怕出错吗?”

我妈妈常说,只有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别人才能了解你的想法。在学校也一样,回答正确了,说明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会对你的答案进行纠正,这样我下次就明白遇到这种类型的题应该从哪个角度考虑了。

看着小侄子一脸自信的样子,我真佩服,表姐从未因为极小的一个细节就忽略掉孩子的成长,并且一坚持就是好多年。

“妈妈,妈妈!唉,这个妈妈……”
03

单位大姐小满,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她的儿子我见过,很是聪明,虽然年龄不大,可常常金句频出,说的一些点子也令我们吃惊得直竖大拇指。

就是这样一个在他人眼里优秀的儿子,却有着令人头疼的习惯,写作业慢慢吞吞,一提起看书兴致勃勃,并且一看就是4、5个小时;帮他爸爸做点事情,做着做着就玩了起来,常常气的他爸气不打一处来……

为了这孩子,小满也是大道理、小强迫都使用了,可还是不奏效,许多时候,孩子被逼急了,喊道,爸爸总是打我,说不改就打死我,打呀!看我不改,他能不能打死我!

小满因为教育方式没和老公少生气,可是孩子也长大了,已经积怨已久,父子俩人之间的那道隔阂怎么也补不上。

后来,小满的儿子在五年级上学期时遇到了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虽然只是一个培训班的老师,可这位老师很注重抓孩子的习惯,并能耐心听孩子们说心里话,每节课将教育与知识点结合起来,解答孩子们的疑惑。

小满趁此抓住机会和老师沟通,几乎只要是上课时,都会和老师沟通。

“说实话,我有的时候真怕老师觉得烦,因为全班就我找老师聊的频率最高。”

“可老师不仅不生气,还非常注重沟通方式,有的时候把孩子叫过来我们三个人一起沟通,有的时候避开孩子进行沟通,老师对于我和老公如何和孩子沟通进行指导。”

“今年过年时,孩子的爸爸去贴对联,我让孩子同去,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是他贴着贴着玩起来的话爸爸不能直接打他,以前小的时候,爸爸常常大耳光就招呼下来了,而他还不知道自己哪错了。

说到这儿小满不无感叹地说道,“我以前各种方法都试了,却发现虽然和孩子沟通,却一直是我在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

“妈妈,妈妈!唉,这个妈妈……”

04

是呀,我们大人总是抱着“我为你好”,来限制孩子的各种行为;我们总是认为“这样做更好”,来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的方向去做,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他真实的需求。

莫要因为满足自己的一时乐趣,而对孩子的呼唤草草应对;也莫要因为孩子的不善发言就急着为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更莫要因为夫妻间教育方式的冲突而撒手不管。

我们应该蹲下身来,去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大胆表达,哪怕他天马行空,哪怕他细枝末节,哪怕他愤怒忧伤,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自信了,才能在外面行走自如,如鱼得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